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理性分析,是谁造出了隔壁老樊?

2024-11-09 15:49 来源:网络 点击:

理性分析,是谁造出了隔壁老樊?

我是唱作人已经播出好几期了。每次隔壁老樊把其他人PK下去,我的朋友圈都是哀鸿遍野。我想从音乐从业者的角度,来聊聊隔壁老樊这个案例。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二期隔壁老樊的《第三种人》,以58:43PK掉了马頔轻声低语的《是首俗歌》,马頔被淘汰;第三期隔壁老樊中规中矩的古风《淡》,以55:46赢了苏运莹个人特色突出的《自动打开定位系统》。对于这个结果,我看到最多的负面评论集中在两点(过于偏激的非理性言论除外)。一是这101位评审音乐品味太低,不配给这些音乐人投票。二是节目组讨好流量纵容劣币驱逐良币,他们也难辞其咎。

在不考虑暗箱操作的前提下,一个竞技类节目的评审人选分布体现的是他们的目标受众。简单讲就是,如果节目组想选出最专业、最具实验性和音乐性的唱作人,那这101个评审应该都是音乐行业的从业者。如果他们想完全模拟市场反应,那么按照消费者的人口比例这些人可能只有半个从业者,其他人都是和音乐产业毫不沾边的随机样本。而我是唱作人的评审分布是什么样呢?我数了一下,乐评人、制作人、乐队经理、livehouse主理人等从业者的比例大概是31%,而其他人的职业属性遍布学生、医生、汽车修理工、产品设计师等各行各业。这说明唱作人这个节目大体上面对的还是市场,评审结果在反应观众喜好的大前提下,略微向专业品味有所倾斜。所以马頔、苏运莹被淘汰,从市场角度看是合理的,只不过合理不等于这个行业在向上发展。

我们姑且把这101位评审分为从业者组和非从业者来对照一下两者的审美差别。在第二期的31位从业者中,有19位投给了马頔,占比61.3%;有12位投给了隔壁老樊,占比38.7%。而非从业者中投给马頔的占比34.3%,隔壁老樊占65.7%。到了第三期,这个比例则更加悬殊。从业者71.9%投给苏运莹,非从业者66.6%投给了隔壁老樊。这是对于音乐行业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从业者的审美与主流市场严重脱钩,只有3成的从业者生产的音乐和音乐服务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而7成的从业者只能去分那剩下那三分之一的蛋糕。这还是节目组偏向从业者品味修正过的比例,真实的中国音乐产业比这个还要惨烈。除了靠综艺火起来的细分风格之外,大批优秀的原创音乐躲在角落无人问津,而乐评人眼中的有声“垃圾”毫无技术含量的流行套路却赚得盆满钵满。

为什么这个市场分布如此不均衡?运作这小部分符合大众审美的人又是谁?根据《三声》的报道,隔壁老樊第一个爆发点是在2018年7月。他在抖音翻唱的《再见你好》因为无意间蹭到了娱乐八卦的热点获得了上百万个赞,10月在抖音发了自己原创的《姬和不如》引起了好听音乐创始人段小林的注意,从而他开始打造隔壁老樊。段小林是业内知名的录音师,合作过的音乐人从摇滚到民谣、从独立到主流都有。但好听音乐起到的作用主要还是制作层面,这些业内资源明显不符合隔壁老樊现在的粉丝量级。他背后肯定还有来自To C端的宣发支持。

我在翻隔壁老樊的作品时发现一个熟悉的字眼:网易云音乐特别企划。隔壁老樊在19年4月发表的“星辰集”作品《游》、8月的“回声不息”作品《这一生关于你的风景》都是由网易云音乐策划的,同年10月的《我和我的祖国》也是网易云原创部门高层参与监制的。暑假期间隔壁老樊发了专辑《我曾》,其中大部分歌是18年就已经在抖音和快手火了。除了这张专辑和影视剧歌曲之外,我把隔壁老樊在2019年单独发的新歌在网易云音乐的单曲评论数抓出来做了这张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到网易云音乐的几次特别企划,成功地把隔壁老樊的讨论空间从抖音拉到了播放平台,这给了用户一个明确的信号:隔壁老樊不仅是一个网红而是一个音乐人。虽然在他发了专辑之后单曲的讨论度有所降低,但是他成功借着这波流量开启了巡演并开始频频在各个音乐综艺里露脸。

结合以往对网易云音乐的了解和一些公开采访,可以大致推测出背后流量增长的思路。首先网易云音乐的推荐算法可以明确地指出当下流行的音乐风格,进而有针对性地寻找音乐人,利用平台资源推广他们,由此形成一个正循环。音乐人在抖音等云外平台热度越高,给网易云音乐带来的导流效果越好,网易云给的云内推广机会就越多,音乐人在网易云的播放量粉丝数的增长速度就会更快,进一步提高在云外平台的热度。如此循环达到一定量级之后便会吸引来综艺的邀约从而正式进入主流视野,顺便实现作品提升和业内认可。

这个结果在短期上看是双赢甚至多赢的,音乐人可以直接跳过唱片公司的种种规矩和复杂低效的传统宣传渠道,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热度和版税收益。而网易云音乐则得到了云外平台上导流过来的下沉市场的用户,同时以增加自有版权的方式侧面弥补了版权缺失,这是网易云在面对qq酷我酷狗的合力围剿之下,成本最低的突围方式之一。

但是这种模式也是存在负面影响的。最明显的就是老用户的好感度降低,这些人里很多是听欧美乐队或者非常小众的实验音乐的,对这批用户来说原本我喜欢听的歌灰了,你还给我推荐隔壁老樊?久而久之产品气质会下降,说白了就是逼格没了,但这并不影响隔壁老樊这样的音乐人积累流量。

在实体唱片时代,唱片公司签下音乐人的全约,在制作和发行唱片之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A&R。他们帮助音乐人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各种企划宣传手段,提高音乐人知名度把唱片卖出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功能完全被播放平台和综艺节目分解了。请大家回忆一下,近五年闯入主流视野的音乐人,不管是rapper、唱作人还是偶像歌手,是不是大多来自于选秀和综艺?为什么唱片公司手握着大量优秀的原创音乐人、一流的制作技术和审美水平,但就是做不出一个现象级的音乐人呢?这里面当然有时代和市场的客观因素,但也有不可忽视的人和观念的问题。

首先,唱片公司在签新艺人的时候过分依赖决策者的个人判断而缺乏数据指导。像网易云这样的播放平台利用推荐系统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可以精确地分析出用户的喜好。而唱片公司A&R通常是只对某一种既有风格感兴趣,看一个乐队有没有发展全凭过往经验和自己喜不喜欢,像这几年火起来的国风通常就不在这些人的涉猎范围内。

其次,很多唱片公司从经纪人到艺人都对抖音这类平台抱有成见。无论和哪个播放平台合作,开始上述增长循环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拥有局部热度,要么上综艺露脸,要么在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上圈一批原始粉丝。近两年音乐相关的综艺增多,但是对于入选音乐人的流量门槛也在提高,而抖音这种处于音乐圈鄙视链的最底层的机会则留给了隔壁老樊们。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话语权较低的年轻音乐人签约时著作权归属于公司,一旦被以大曲库的形式整体打包授权给发行方,就算自己有心和别的平台合作推广也会受到合约和公司内部人员的限制。

在我这期视频截稿之时,隔壁老樊参加了《天赐的声音》打败江美琪得到了和胡彦斌的合作,并且在《我是唱作人》第四期中以32:69赢了陈粒。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成长,可能随着系统性地学习和创作理念的更新,隔壁老樊会在高流量、大平台、强制作的加持下写出越来越好的作品,也可能这些从天而降的关注度会快速消耗他对音乐原始的感知。但无论结果如何,传统唱片公司已经在这场造星马拉松中错过了发令枪。

我做这期视频不是为了引战,也不是要给谁背书。而是想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去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潮流和瞬息万变的市场风向。几年前我在老东家开会的时候,老板曾经对着一票副总裁说,“如果5年前我们没签民谣艺人 我们可能就死了;如果1年前我们没签嘻哈艺人 我们可能也死了。”当年多少玩摇滚的看不起玩民谣的,这两拨人又一起看不起唱rap的,可是今天民谣和嘻哈都已经成为了主流节目不可或缺的音乐风格。

我非常尊重那些真正耐得住寂寞 就想做小而美的人 他们当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丝毫不向市场妥协。但遗憾的是我在这个行业里见到的大多数人都是浮躁的,又想挣钱 又放不下那种蜜汁优越感,有的乐队一边在后台写大骂唱片公司老板,一边又求着公司安排演出场次,年轻的执行经纪可能连摇滚乐Top100都没听过几个就开始有样学样地鄙视流行艺人。可是摇滚乐,难道不是一个最不该有鄙视链,最不该论资排辈的地方吗?互联网发展的20年是唱片工业失去的20年,如今的大陆音乐市场是BAT巨头们的天下,没有强大线下业务支持的唱片公司大多只能食其残渣,如果我们的观念不改变,我们还会离新一代的观众越来越远。

最后,希望我说的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