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外东北历史

2024-11-09 15:40 来源:网络 点击:

外东北历史

外东北(俄语:Приамурье,英语:OuterManchuria)又称外满洲,是指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以南、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萨哈林岛)、格布特岛(尚塔尔群岛)等近海岛屿在内共计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广义上的外东北也包括贝加尔湖与额尔古纳河之间、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以北的部分土地以及北海(鄂霍茨克海)、鲸海(日本海)。这些地方在历史上曾先后为扶余、室韦、黑水靺鞨、契丹、女真等民族与唐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朝代直接或间接统治。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俄罗斯帝国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逐步夺取了这片约占中国十分之一领土面积的土地,并因此获得了丰富资源和冬季亦可通航的优良天然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因上述地区现位于中国东北以外,历史上是满洲的一部分,故称“外东北”或“外满洲”这一地区现有人口500多万,以俄罗斯人为主。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开始在内外东北地区遍设府、州,委派官吏,实行管辖(在此之前,黑龙江流域的靺鞨和室韦均已与隋唐两朝保持贡属关系)。即在契丹各部置松漠都督府,奚(亦称库莫奚)各部置饶乐都督府,粟末靺鞨(满族前身)各部置渤海都督府,黑水靺鞨各部置黑水都督府。以上在唐代合称“四府”。另外,在室韦(蒙古族前身)地区还置有室韦都督,但都督所辖仅为其中一部或各部并受节制。在四府中,契丹与奚唐代又称为“两蕃”,“同类异种”,到辽代已合而为一。渤海、黑水,是唐代靺鞨中最强大的两部。

渤海国(669年—926年)是唐朝时期北方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698年,初称震国。705年归附于唐王朝,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926年被契丹国所灭,历时229年,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在东北史上被称为“海东盛国”。[1]

唐政府已经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口建立了贡赋征集机构,唐朝官员向来自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的部落居民纳贡代表团征集贡赋。唐以后外东北先后归辽、金、元、明、清等王朝统治。

明朝

明朝地图

明朝时外东北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范围,与元朝时的辽阳行省范围大致相当。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以北,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奴儿干都司与内地的邮传通信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奴儿干城(元朝征东元帅府旧地)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交通全程达两千五百公里。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军政的最高行政机构。明成祖先后十次派遣钦差太监亦失哈率领官军前往奴儿干都司巡视,宣谕抚慰当地人民。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巡视奴儿干都司时,在其治所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永宁寺。第一座永宁寺碑于1413年建永宁寺时所立。1432年,亦失哈得知永宁寺已毁而重建该寺,并于1433年立“重修永宁寺碑”。永宁寺这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敕修永宁寺记》碑文,分别由汉语、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写成;另一块有汉语碑文《重建永宁寺记》;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立碑四百多年后,生活在黑龙江口的百姓们仍对永宁寺碑敬若神明(1904年二碑被俄国劫去,现藏于海参崴博物馆并被露天存放)。[2]

到明末万历年间,明朝在奴儿干地区共设置了384个卫、24个所、7个地面、7个站和1个寨。明末建州女真(满洲)兴起后,东北各民族陆续归附后金(清)政权。

16世纪沙皇俄国跨过乌拉尔山,侵入西伯利亚。17世纪中前期俄国侵入中国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无恶不作,东北各民族拒绝向沙皇纳贡,沙俄进行残酷镇压,遭到清军和各族人民的反击。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以后,屡劝沙俄退出均被拒绝,决心收复失地,组织军民打败了俄国侵略者。1689年,中国与俄国签署第一份关于边界的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明确表示整个外东北皆是中国领土。

1858年5月,沙俄乘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今黑河市瑷珲区),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边界,如果不从,俄国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双方交涉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5月28日,奕山与穆拉维约夫签订《瑷珲条约》。该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中俄两国共管,而在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把整个外东北划归沙俄。中国只保留了对黑龙江左岸江东六十四屯的管辖权。[3]

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江东六十四屯,是指从爱辉县黑河镇对岸的精奇里河口处开始,往南直到孙吴县霍尔莫津屯对岸处为止的一段土地(南北长约一百四十里,东西宽五十至七十里)。这里很早就是满族聚居的地方,历史上曾有过六十四个中国居民村屯,因此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江东六十四屯。《中俄瑷珲条约》第一条,对处在黑龙江左岸、为中国人历代居住的六十四屯作了规定:中国人在六十四屯享有永久居住权,中国政府对该处人民享有永久管辖权,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根据这个条约,中国保留了该地的永久治权。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无暇兼顾东情势,俄国遂派兵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和海兰泡惨案。1902年中俄议和后,虽经清朝政府多次交涉索还江东六十四屯,但沙俄政府却采取种种无赖手段,拒绝原住这个地区的中国人民返回世代久居的家园。

清代中国东北地区

1844年英国出版的地图承认库页岛属于中国

中国从隋唐时期起,就对库页岛开始行使行政管辖权。明朝政府在库页岛的北部、中部、东部设置了若干羁縻卫所,负有镇御边疆、收缴当地贡品的功能。1616年,根据魏源所著《圣武记》记载,“清太祖遣兵四百收濒海散各部,其岛居负险者刳小舟二百往取,库页内附,岁贡貂皮,设姓长、乡长子弟以统之”。清朝建立以后,库页岛先被划归宁古塔副都统管理,1715年后又归三姓副都统管辖。岛上居民需每年到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的普禄乡(亦作普隆霭)向清廷进贡貂皮。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对库页岛居民的编户工作,至雍正十年(1732年)完成。18世纪末,日本和俄国相继侵占库页岛,但仍认该地属中国。17世纪至19世纪,库页岛上的阿伊努族、费雅喀族和赫哲族,一直派出纳贡代表团到清政府设在黑龙江边的行署交纳贡赋,一些原住民首领甚至远行至宁古塔和吉林。清朝允许库页岛派出的纳贡代表团到北京,清政府的政策是鼓励库页岛人的首领赴京娶亲,所以他们也愿长途跋涉。清政府赏赐纳贡代表团丰厚的物品,回赏之厚,款待之盛,使他们深切感觉到,贡貂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 从清政府管辖库页岛的官方档案即《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目录(库页岛部分)》 看,至少到“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五日”,库页岛仍处在清政府的有效管辖下。1858年和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余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被割让给俄国。有据可查,直到1873年,仍有库页岛居民向清朝称臣纳贡。日俄战争时,日本占领了库页岛。之后,苏日各占一半。二战期间苏联夺回全部库页岛,今属俄罗斯。

20世纪后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期间,苏联政府乘中国国内混乱之机,又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700多个中国岛屿划去600多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

黑瞎子岛

中苏东段边界以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由于珍宝岛、黑瞎子岛等岛位于界河之上,俄国、苏联都曾声称拥有珍宝岛等岛的主权。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占领黑瞎子岛。1947年起,苏联军队开始在珍宝岛巡逻。1964年中苏边境谈判中,苏方准备将珍宝岛归还给中方,但由于中苏关系日趋恶化而谈判中止。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不断发生巡逻队冲突,多半是由苏联挑起;苏军先后16次侵入珍宝岛,干涉中国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产活动,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执行正常巡逻勤务,打伤中国边民和边防战士多人;当时苏军动用装甲车在七里沁岛上冲撞中国边民,撞死、压死中国边民4人。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中方称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方打退了苏军的进攻,并控制了全岛。为了掩盖沙俄占领中国领土的史实,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2年12月26日颁布法令以俄语名称更改了滨海边疆区最后7个残存的以满语、汉语命名的城镇和河名。

1990年,珍宝岛归属问题得以解决,1991年俄罗斯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 2004年,中俄也达成了关于黑瞎子岛的协议,俄罗斯将黑瞎子岛的一部分以及额尔古纳河上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归还给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