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甘露之变中韩约大汗淋漓引起仇士良怀疑,宦官立刻反攻并摧毁三省

2024-06-28 03:15 来源:网络 点击:

甘露之变中韩约大汗淋漓引起仇士良怀疑,宦官立刻反攻并摧毁三省

甘露之变是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与臣子策划的一场针对宦官的政变行动。企图通过里应外合的政变,将宫内权宦彻底铲除,但因多种因素导致失败,愤怒的权宦们随后对包括宰相在内的朝臣展开血腥镇压和清洗,也为唐朝的覆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宦官专权的背景

唐朝的灭亡有三个重要的原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但是宦官专权对唐朝政府的危害显然比另两者来得更深,因为相对于藩镇和朋党来说,宦官对于唐朝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的危害来得更直接也更持久。

唐朝的权宦始于玄宗朝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还没有表现出威胁朝廷的迹象,他仅仅是因为受到玄宗皇帝的宠信,在朝野内外有较大影响力而已。真正开始出现权倾朝野的宦官是从肃宗朝的李辅国开始,因为在拥立肃宗和平定安史之乱等重要事件上的功劳,李辅国权倾朝野,在肃宗、代宗两朝拥有非常大的权势,甚至代宗皇帝都得叫他“尚父”。

宝应元年(762年)代宗诛杀了李辅国后,另一个权宦鱼朝恩登场了。他本来就已是当时李辅国之外的一大权宦。他有两件事深刻影响了后来中晚唐的政局,一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接收了原来哥舒翰在西北建立的神策军,这支部队在被唐朝抽调回中原平叛时,老巢被吐蕃占领,无家可归的神策军便被鱼朝恩收留,从此成为鱼朝恩掌握的军队。二是在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人进攻长安,代宗仓皇逃离,身边的禁军离散,鱼朝恩率领神策军救驾有功,此后神策军就成为了唐朝的禁军。后来代宗又设计诛杀了跋扈的鱼朝恩,也使神策军的控制权回到了唐朝皇帝的手中。

此后在建中四年(783年),唐朝又爆发了一场“泾原兵变”。导致当时的德宗皇帝逃离长安,而身边护驾的又只有宦官,此后虽然在其他忠于唐朝的将领的努力下平定了叛乱,但是德宗皇帝已经不再信任统兵的将领了,于是他将身边的禁军也就是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亲信的宦官,因为他认为宦官没有子嗣就不会有反叛和篡位的可能。从此唐朝的禁卫军就掌握在宦官的手中了。这也导致后来宦官专权的情况难以消除,因为皇帝已经逐渐没有能力控制那些权宦们了。

李诵

此后的顺宗、穆宗、宪宗、敬宗等皇帝执政时期,宦官专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也有如顺宗皇帝“永贞革新”时企图打击和抑制宦官权力,但是因为顺宗皇帝的健康问题和禁军神策军掌握在宦官手中,“永贞革新”很快失败。宦官专权这一情况也就一直没有根除,再加上这一时期的权宦们还能保证皇家的颜面,也确实没有篡权夺位的野心,因此这种政治格局一直也就一直延续到唐文宗时代,也就是甘露之变前。

甘露之变的经过

唐文宗登基后,眼看因为宦官专权,自己无法有效的行使权力。再加上哥哥敬宗皇帝就是被宦官杀死,于是决心铲除宦官势力,由此唐文宗和宦官集团展开了三次交锋。

唐文宗初期的权宦是拥立他本人上位的王守澄,太和五年(831年)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王守澄,但是被王守澄得知消息,于是诬告宋申锡准备谋立唐文宗的弟弟。被朋党之争弄得对朝臣不大信任的唐文宗上当了,随即将宋申锡贬谪。第一回合的交手,宦官势力胜利!

发觉上当的唐文宗只得再寻找帮手,很快在太和七年(833年)到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从王守澄推荐任职的人里选择了两个,一个是郑注,一个是李训。因为他们本是王守澄推荐的,所以他们出入皇宫就不会引起警觉,唐文宗把这两人拉拢过来,日夜谋划除掉王守澄。这两人又一起向唐文宗推荐与王守澄不合的宦官仇士良担任左神策中尉,分化及削弱王守澄的军权。在仇士良掌握神策军后,有了禁军支持的唐文宗赐死王守澄。第二回合的交手,唐文宗胜利!

初尝胜果的唐文宗打算再接再厉,一鼓作气将仇士良等所有宦官一起铲除,于是与李训、郑注等人一起谋划新的行动。考虑到宦官手中的神策军,他们首先将郑注任命为凤翔节度使,试图借助这个长安附近的重要军镇的力量。并且在郑注出发前约定在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那天借由王守澄下葬的机会,安排仇士良等宦官一起去送葬,再由郑注率领军队护送,在路途上由郑注的军队除掉这些权宦。本来计划安排得还算周密,如果顺利的话,唐文宗有可能彻底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

李训

但是凡事都怕内部出问题,这次事变中内部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当上宰相的李训。他担心由郑注他们在护送路上解决权宦功劳会由郑注独享。于是乘郑注不在长安,擅自改变计划,提前动手,计划在十一月二十一日那天,假借“天降甘露”之名,由唐文宗安排仇士良等权宦去查看,接着由李训的亲信募集的士卒将权宦诛杀。看起来也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李训的计划还不仅于此,他还想在除掉仇士良后,等得知消息的郑注急匆匆地从凤翔赶来分功时,再把郑注干掉,自己一人独享权力。

但是李训的计划和原来的计划相比有两个不稳定因素,一是李训选择动手的地点是在宫中,离宦官控制的后宫不远,容易出纰漏;二是相比本就准备不充分的原计划相比(事后郑注在凤翔被仇士良安排的人干掉,证明郑注根本尚未完全控制凤翔军),李训的计划更仓促,动手的时候,原定的人马并没有到齐。

果然,在十一月二十一日动手这天,李训又碰到了韩约等的一群人,首先一部分人马没有来,其次仇士良等人奉命去查看甘露的时候,韩约这个武将竟然吓得大冬天大汗淋漓,引起了仇士良的警觉,随后又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观察四周还隐约从风吹起的帷幔后面看到了伏兵。仇士良等人大惊,立马逃回后宫,伏兵虽然杀了部分宦官,但是没能拦截住仇士良等头目,同时还让他们把唐文宗抢回后宫。随后宦官控制的禁军出动,迅速击败李训募集来的那帮乌合之众,并开始在长安对百官开始报复性屠杀。唐文宗和宦官的第三次交手,唐文宗惨败。

仇士良

随后朝廷百官被宦官和他们控制的禁军大肆诛杀,得知消息从凤翔赶来的郑注在路上听到失败的消息,吓得逃回凤翔,不久就被仇士良命人杀死。宦官对朝臣的清洗诛杀一直持续到原来定于动手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才基本停止,借机在长安烧杀抢掠的神策军才基本回到军营。

甘露之变后的影响

甘露之变后唐朝再也无力遏制宦官专权的现象,此后的唐朝皇帝都由宦官控制和拥立(直到后来朱温崛起并诛杀所有权宦),好一点的情况还能在表面上维持君臣名分,恶劣一点的就是恶语相向,肆意谩骂(正史中都记载了这样的情形,可见是公开化了)。比如仇士良在此后就丝毫不把唐文宗放在眼里,甚至有一次他叫一位大臣进宫,当面跟他说太后要废掉皇帝,并要求这位大臣草拟废帝诏书,这位大臣吓得赶紧说这是杀头灭族的大事他不敢写。结果仇士良沉默片刻把身后的帷幕撤去,那个大臣抬头一看,后面坐的正是唐文宗本人,由此可见仇士良已经跋扈到了什么地步。

甘露之变中唐朝的文官集团被血腥屠杀了一遍,当时的宰相不管是参与了的还是没参与的都被杀死。史书记载三省六部的办公地点都被侵扰了一遍,虽没有写杀了多少人,但是却说办公的场所、设施、档案等等都被捣毁,另一个记载是在一处屠杀地点就杀了上千人,可见当时的惨状。此后,唐朝的中央政府完全听命于宦官,宦官从宫内发出指令,宰相负责照抄执行,再没有大规模的中央官员谋划铲除权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