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晋谒王昭君

2023-11-30 21:36 来源:网络 点击:

晋谒王昭君

作者:李哲训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1.9 %。全区有4192公里边境线,有全国闻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毛乌素沙漠,有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等著名山脉,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呼伦贝尔草原,有活立木蓄积量名列全国榜首的大兴安岭林区,有久负盛名的铁矿、煤矿、羊绒衫、蒙牛奶制品生产基地,还有成吉思汗陵、大昭寺、昭君墓等名胜古迹。

图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墓中景

河南岸,矗立着一座传诵古今、驰名中外的西汉古墓——昭君墓。墓呈覆斗形,高33米,占地二十余亩,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耸,远望如山。传说,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时,附近草木枯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被古人称之为“青冢”。

晋谒古墓途中,我忽然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舞蹈队演出舞蹈《昭君出塞》,昭君手持琵琶随歌起舞,欢乐之情溢于言表

百度在网上为诗词界举办《中国史上10大精典七律排行榜》活动,选上唐代诗人杜甫的3首诗,名列榜首的是杜甫的《登高》,《<咏怀古迹>其三》排名第6。这首诗用语精炼隽永,深婉悲壮,深具苍凉之美。诗中王昭君的形象,是一个被冤屈、误伤、抛弃、压抑、扼杀、蹂躏的形象,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惨命运形象,也是一个宁可忘记、不愿想起的民族屈辱形象。可以这样说,几千年来,特别是解放以前,关于王昭君的史记也好、文学作品也好、民间传说也好,基本格调始终没有离开杜甫的这首七言律诗。

王昭君是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兴山原属秭归县管辖,现已被三峡库区江水淹没的老秭归县城,还有一块“汉昭君王嫱故里”石碑。《妆楼记》记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綄纱,溪水尽香。” 香溪发源于鄂西神农架兴山一带,每逢桃李争妍之时,溪中可见一种形似桃花、身分四瓣、晶莹透明的鱼,这就是香溪中特有的稀有鱼类——桃花鱼。它与桃花一起出现,也同桃花一起消逝。传说昭君出塞前,从京都返回故乡探亲,泣别乡亲时,正值桃花盛开之际,一路弹着琵琶,念及从此永别故土,不觉泪如雨下,那泪珠与水中的桃花漂聚一起,化作了美丽的桃花鱼。从此,桃花鱼只与桃花一起出现,一起消逝。

但是,今天兴山的“昭君村”不仅没有一点悲情色彩,而且与神龙架旅游胜地一样齐名,成了人们鄂西旅游必至的打卡胜地,到处红旗猎猎、莺歌燕舞、鼓乐齐鸣、游人如织,《昭君出塞》的羽衣霓裳舞蹈节目,一场接一场地演个没完。

昭君出塞途中从湖北老家兴山县昭君村刚刚步下家中的台阶

作者的故乡湖北宜昌市三峡大坝建成后,昭君故里兴山县已经进入三峡库区,从大坝附近的码头乘船可以直达昭君村附近的码头下船

昭君出塞来到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临终时葬在市郊,这才有了今日的著名“青冢”——昭君墓。我们在墓地看见的场景氛围,与湖北兴山昭君村看见的场景氛围完全一致,即:游人如织、兴致勃勃、喜气洋洋。此外,整个墓园更有雄踞旷野、阔远宽宏的气派,还有一尊尊雕塑、一幅幅画图,令人驻足瞩目、浮想联翩。

昭君墓近景

距离昭君墓较远的地方,就能看见“青冢”从街道的楼房和行道树中凸现出来,比高大建筑更加雄伟壮观。昭君墓尽管是用泥土叠堆起来的,没有像埃及的金字塔那样耗费如此之多的珍贵石头,但却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照样雄踞于呼和浩特的原野之上,四季青草铺展,常年绿树盖顶,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长久、不朽的精神。

千古不朽的巨大“青冢”,远远地屹立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体现了秦汉文化与蒙古草原文化的和谐共处,也以最为精炼而简洁的方式,表现了草原永远是春天的草原核心、美丽图景,因此两千年来始终游人不断、祭花点点、吊笺如雪。

我们跨进青冢公园的大门,看见一条宽阔的广场直通青冢陵墓,两旁是新修的展览馆和陈列室。站在现代内蒙古人的角度上,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上,详细地介绍了王昭君的生平,历史故事。临近陵墓的广场上,高耸着王昭君的立体石雕塑像,我们用出水芙蓉、慈眉善目、龙体玉脂、傲立苍穹等无数优美的辞藻,都无法贴切地表述观后的感觉。还有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纵马并进的铜像,都让人感到王昭君的确美丽如仙,气度非凡,无如伦比。在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老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董必武题写的七绝诗《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老的诗意境高远,气魄宏伟,高度赞扬了“昭君出塞”的远见卓识和历史功绩。

青冢的王昭君塑像用出水芙蓉、慈眉善目、龙体玉脂、傲立苍穹等无数优美的辞藻,都无法贴切地表述观后的感觉

走过塑像不远,就要开始登临陵墓的台阶,穿越设置在陵墓上的碑刻、亭榭。通道两旁,碧草如茵,灌丛青青,足见“青冢”名不虚传。直至登临墓顶,又见正中央耸起一座秀丽的亭子,如同亭亭玉立的昭君王后,向来自中原故里的游人们频频致意。依亭远眺四周的建筑、毡房、羊群、森林、河流、原野,忽然间感到,昭君的英灵就在眼前的一派勃勃生机之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如有晨曦或晚霞映照,墓地景色自会时时美妙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西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青冢”的神秘色彩。

从陵墓后侧小道漫步下来,进入一小块茂盛的森林,心想如若昭君有灵,定然最爱在此散步歇息。因为这里虽然没有皇宫中的御花园那样幽雅别致,但是毕竟碧草如茵,大树参天,绕树散步总能找回一些神龙架兴山香溪故里的童年感觉。

碧草如茵,大树参天,王昭君绕树散步总能找回一些神龙架兴山香溪故里翠竹如伞的童年感觉。

我们走出墓侧小森林不远,看见陵墓正后面建有一道写满历代诗词的碑廊,长约百米有余,正是历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好地方。清代诗人赞道:

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

娥眉绝色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历代诗人不知写了多少关于王昭君的著名诗章,碑廊择优展出,我从头看到尾一幅一幅地欣赏,直到最后一幅,怎么就是没有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呢?我不敢相信,生怕自己看遗漏了!沉默纳闷半晌,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人们绝对不认为杜甫的这首诗没写好,而是感到这首诗的格调伤感,与当今青塚公园乐观向上的氛围不太相称,也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民族团结和谐亲密的现实不相吻合,所以在此从略不书。

站在“青冢”之上回看呼和浩特市郊

中华民族是中国大地上千百年以来,由各民族交融汇集而成的多民族群体。杜甫作诗的那个年代,内蒙古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当时的华夏文明中属于匈奴异族。在杜甫看来,王昭君下嫁匈奴异族首领,属于国弱民穷迫于异族列强要挟的无奈之举;而今看来,内蒙古早已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蒙古的蒙古民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同胞兄弟,王昭君则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的先驱,在开发祖国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不发达地区等各方面,几千年前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无论是当地的民族同胞或是异地华夏子孙们看来,王昭君都是我们共同拥戴的光辉榜样,正如董老题诗直抒胸臆的那样,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这与她主动要求远嫁友邻,一辈子忠于呼韩邪单于家族的立身处世表现极为吻合。

内蒙古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从青塚公园返回途中,我想起了历代许多古诗词,感到“长河落日圆”“胡马阴山敕勒川”“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这些诗词名句涉及之宝地,如今都是祖国神圣的领土;昭君王嫱也好,呼韩邪单于也好,如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感谢他们,赐予我们美丽的大草原、浩瀚无垠的大兴安岭森林,以及内蒙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这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驻地森林消防总队与解放军、武警部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也为他们献身边疆、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们扑灭草原火灾,扑救森林火灾,打击破坏森林草原生态的恶劣行为,保护祖国边防等等,都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屡建奇功。他们是支援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英雄,是献身边疆、造福边疆的偶像,是边疆人民心目中的生力军、突击队、守护神。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广大官兵的牺牲奉献精神与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嫁呼和浩特的勇敢无畏,都值得人们宣扬赞颂,世代传承。

作者简介:李哲训,北京市海淀区远大军休所军休干部。 1973年12月入伍,曾在军委工程兵建筑第168团当兵,修筑新疆天山独库公路。曾任北京武警交通指挥部组织、宣传处干事,武警总部司令部水电交通处处长,武警云南森林总队政治部主任,武警新疆森林总队政委,正师职大校警衔。现被北京市军休杂志《军休之友》编辑部返聘为编辑。6次荣立三等功。曾聘任《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人民武警报》和《中国交通报》驻站记者,在全国报刊上的通讯、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出版《喀喇昆仑千里路》《托起时代的脊梁》《隆起的大西北》《高速发展不是梦》《树的情结》《瀚海放舟》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