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王光美追悼会:儿子泪流满面,邵华、李敏悲痛送别

2023-11-30 21:29 来源:网络 点击:

王光美追悼会:儿子泪流满面,邵华、李敏悲痛送别

2006年10月13日凌晨3时王光美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光美逝世之后,北京解放军305医院为王光美专设了灵堂,获悉这一消息的社会各界纷纷动身络绎不绝的前往吊唁哀悼。

10月21日,原定于今日上午9时的王光美遗体告别仪式如期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

王光美的追悼会上:儿子泪流满面,邵华、李敏悲痛送别。

一、追悼会现场

10月21日在王光美追悼会上,哀乐回荡在整个灵堂之中,牵引着人们的哀思向王光美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

灵柩旁“奶奶一路走好”的卡片、灵堂中“亲爱的妈妈,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追悼会上的每一幕皆能够窥见那份沉痛与哀思。

儿子刘源、女儿刘亭等一众家人站成一排,尽管他们努力地自我克制着与前来追悼之人一一握手,但随着一位位故人的到场,牵动着关于母亲的回忆,不觉间早已泪流满面。

尤其是当两位特殊的追悼者——刘少奇、王光美的特型演员郭法曾、刘袖杰来到现场之时,似从他们与两人相似的模样中看到了故人,在场者多是难忍悲痛,抽泣声遍布灵堂。

而在众多追悼者之中,亦包括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毛主席的儿媳邵华等,她们心怀沉重与悲痛,来送别这位慈祥宽容的老人最后一程,而随着悲痛翻涌而上的亦有关于老人的一幕幕回忆。

“我是这两个家庭中唯一的长者了,你们都是我的儿孙,你们一切都好我才能放心。”

这是王光美生前说的一番话,而其间的两个家庭指的便是刘家与毛家。

随着李敏的记忆,时间回到2004年夏日的一个晚上。

平日里素来不喜宴请别人也拒绝应酬的王光美,嘱咐自家儿子刘源,邀请李敏、李讷两位毛主席的女儿来家中吃饭。

对此王光美非常用心的嘱托刘源要早点准备好,同时因为是两家人的聚会,不要麻烦秘书等工作人员。

由此在刘源的张罗下这场聚会很快做好了准备,而李敏与李讷也欣然接受了邀请。

聚会当晚,李敏带着自己的女儿最先赶到,随后李讷与丈夫王景清也带着孩子赶来,值得一提的是王景清曾担任过刘少奇的警卫秘书。

与此同时已经八十多岁的王光美在女儿的搀扶下如期而至,待见到这位老人之时,李敏与李讷情难自禁地激动的上前挽住了老人的手。

聚会当中,从过去的事情到如今的近况,众人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着家常,同时王光美亦关切的询问了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一家的近来状况。

这场聚会的背后乃是两家人从未隔断的紧密联系,早在1996年10月18日李讷在三峡工地参观,听闻刘源正带领武警部队在此进行建设工作,便捎信想要与之见面。

待到第二天两人见面之际,双双激动的握手拥抱,李讷更是回忆着少年时光坦言道,“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源源,那时候长得多漂亮,现在已经是将军了。”

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赶来追悼会现场的李敏也不觉间被泪水模糊了双眼。

然而王光美只是安详地躺在灵堂中央的鲜花丛中,一面无上光荣的党旗披在她的身上,与这人间含笑而别。

时间推移至10时50分,身着戎装的刘源一脸肃穆沉痛的手捧母亲遗像,从灵堂当中走出,而王光美的灵柩紧随其后也被抬出了灵堂。

遗体告别仪式就此结束,但是对王光美老人逝去的哀思却并未就此隔绝,而王光美老人的光辉形象亦将在岁月中长存。

二、王光美的传奇人生

怀揣着对逝者的崇高敬意,回顾王光美老人的传奇人生,放眼她一路走来所留下的斑驳足迹,处处皆是一眼可见的峥嵘。

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之一,王光美的一生是为人称颂的一生,更是可歌可泣的一生。

而或许这份传奇色彩,早在她来到这世间的那一刻便已经开始落笔,因而关于她的传奇首先要从传奇的家世说起。

王光美的父亲叫做王治昌,他自幼好学熟读经史,待到二十多岁时便考入了北洋大学堂专修法律,20世纪初东渡日本,并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商科,此间与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结为拜把兄弟。

出身贫寒的王治昌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勤工俭学,获得商学士学位之后返回中国,继而复又参加清政府主持的留学生考试,被授“商学举人”。

此后的王治昌一步一步从农商部参事到工商司司长、代理农商部长……其间证券几度更迭,但王治昌始终是当时管理中国经济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治昌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当全国解放之后年近古稀的王治昌,由于在日伪时期拒不出仕以至于贫困潦倒,周总理为此亲自下达任命,出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以聊补财米油盐。

不仅父亲有此履历,王光美的母亲也是如此。

王光美的母亲董洁如出生于天津富商世家,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院,乃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

董洁如

革命期间她曾数度冒着生命危险向多名我党地下工作者施以援手,解放后更当选为北京市数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值得一提的是,董洁如的叔叔乃是一位与李大钊先生共同就义的革命烈士。

李大钊

王治昌共有11名孩子,其间王光美排行第七,上有六位哥哥下有四位妹妹,其间兄弟姐妹当中有半数左右是为共产党员。

正因如此家中每逢吃饭之时兄弟姐妹总因“政见不同”而吵吵闹闹,以至于王治昌先生定下吃饭之时不能议政的规矩,而后来王光美的兄弟姐妹也多是作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王光美的四哥王光杰乃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原型之一,曾因革命期间的一系列贡献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后来更成为中国电子工业部副部长。

在中国工程院成立之时,电子部曾推荐王光杰为院士,但是年迈的王光杰认为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而坚辞不受。

五哥王光复虽属国军但曾在抗日战争期间击落八架半敌机(半架是指与另一美国飞行员共同击落),后于2005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王光复

六哥王光英乃是光大集团的创始人……

透过父母兄长得简略履历,已不难窥见王光美在家庭出身上的传奇色彩,不过究其本质关于王光美的传奇还要看她的故事。

基于父母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注定了王光美能够在彼时动荡的年代有一份相对优越的成长与受教育环境,正因如此方才有了王光美另一段传奇经历。

早在中小学读书时期,王光美就因数理方面天赋出众且刻苦努力,被誉为“数学三王”尖子之一。

而在1943年于北平辅仁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的王光美复又在两年后于辅仁大学理科研究所毕业,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

日本投降后,在辅仁大学担任助教并已取得硕士学位的王光美,本打算到美国留学,并且已经取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批准,此外另有一所大学也发来了录取通知,然而却因党的需要王光美选择留下来。

物理界的人普遍认为,王光美没有继续从事物理学研究实在可惜,如果她去美读博士,很大概率能够成为杨振宁或李政道的学姐。

而王光美之所以放弃了这条不折不扣的学霸之路,是因党和国家彼时的需要,届时国共在美方调停下需要建立停战协定,因而非常需要英文翻译。

面对这一状况王光美推迟了录取通知,毅然决然地成为了我党代表团当中的一名英语翻译,并于此后抵达延安。

1948年王光美与刘少奇经由朝夕相处最终结成了革命伴侣,由此开启了另一段传奇。

纵然过往种种,她亦予以一份客观宽容的心态,并于1979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长,继续默默工作为国奉献。

作为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王光美人生之中的诸多传奇至此并未结束,晚年的她复又以年迈的身躯,倾尽生命之余晖在另一领域创造出了新的一段传奇故事。

晚年的王光美将所有的精力悉数倾注在一项事业上,致力于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

1995年王光美担任起了幸福工程的组委会主任,此后义务为这一工程奉献了十多年,直至去世。

十多年间,年迈她不畏寒暑、不顾自身病痛,翻越千山万水走遍全国各个偏远贫困地区,深深牵挂着那些农村贫困妇女的艰辛生活。

1996年,王光美更是忍痛割爱将母亲留给她作为纪念的名贵古代瓷器拍卖,并将拍卖所得的50多万元,全部捐献。

不仅于此,老人更是节衣缩食将自己的养老金以及孩子们送来的钱物,悉数捐给了幸福工程或困难群众。

十多年里,在王光美的不懈努力下,这项幸福工程累计投入3.1亿元,救助贫困家庭18万户,惠及人口80万左右。

而在弥留之际老人依旧对那些贫困地区的人念念不忘,叮嘱孩子们要把这项幸福工程延续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王光美去世后的第四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追授王光美“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项。

而作为后来者若能有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么或许一句“如今的中国已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大抵是对老人家始终牵挂贫困人民的最好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