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复盘一下奥斯卡颁奖乌龙事件

2024-11-11 12:56 来源:网络 点击:

复盘一下奥斯卡颁奖乌龙事件

上个月的奥斯卡颁奖礼,看的网络直播,当邦尼宣布奥斯卡最佳影片是LALALAND时,我终于松了一口小腹,去解决问题了,同时微信公众号啪啪啪,一堆小编按了“群发”键,将大概前一周就写好的文章推了出来,我还截图发了张朋友圈。

隔壁视频中还在吧啦吧啦一堆感谢,隐约听到一句moonlight you won the best picture……当时我的内心os是:奖都拿了,这么客套干嘛……之后有朋友在我朋友圈下面评论了一条:“乌龙了”,再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本来就已经是奥斯卡史上最大乌龙事件,在互联网氛围的营造下,变得更为现象级,一直想聊一聊这个事,难得有空。

Part.1

近日看到一个新的观点,意思是,如果设计师在颁奖卡片的排版上多花点心思,本可以避免乌龙事件。

左边是现实中邦尼拿到的卡片,右边是设计师的建议形式。长篇大论就不和大家赘述了,概括来说,就是:

应该弱化OSCARS logo,毕竟屁股都知道这是奥斯卡颁奖典礼。

应该强化奖项名称,这样邦尼在拿到时应该能知道发错了卡片。

应该再进一步强化获奖对象,这样邦尼即使没发现奖项错误,按照眼神也应该觉得把石头写这么大有问题。

此观点没错,我们在做平面设计时,如果考虑实用主义,确实应规划好内容的轻重缓急、节奏层次,你最先想让读者看到什么?绝对不能错过什么?哪些是废话可以忽略?

别的不谈,我们在做微信公众号内容时,有没有通过排版来引导读者的阅读?至少我没有……✌️

平面排版固然重要,但这次乌龙事件,如果怪罪“设计”,更多还在于流程设计,如果流程完美,那一切都只有一个可选项,发信封的人只能发出最佳电影的信封,克莱德也不可能一头雾水。因此,在事件发生后,普华永道主动背锅,实则背的是流程把控的锅。

Part.2

稍微关注了此次奥斯卡乌龙事件的朋友可能都看到过这条已经被删掉的twitter,作为负责发卡的普华永道合伙人之一Brian Cullinan,个朋友在发最佳影片名单前,竟然见缝插针发了条朋友圈。

所以说到底,事在人为,没有什么理由好讲,以后如果我混不下去了,肯定也是因为社交媒体玩得太多。

Part.3

最后,来聊一聊媒体的事,从这次奥斯卡事件,把很多媒体(自媒体)们默默的付出,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内容提前准备。绝大多数商业化的自媒体,内容必定都是前期储备、编辑的,像我这样靠意识流现写现发的有几个?因此,当你每天睡觉前刷刷毒舌电影的时候,背后是默默耕耘的小编,反复改、反复被虐、提前完成,确保能在你上床的时候出现。

每日只能推一次的机制是争议点。

利,在于它让媒体珍惜每天的这一次机会,反复斟酌、推敲,确保万无一失。比如,我在给客户做内容的时候,绝不会允许文案居中,但有一个字出现换行的情况发生。这还要涉及到不同的手机屏幕尺寸,很多大品牌都偶尔会犯这类“错误”(其实不是错误,只是体验不佳),因此,做微信,实则是能体现匠心的,就看怎么理解了。每日更一次,日日在提高。

弊,在于无法撤销,这在奥斯卡乌龙事件中被放大到极致,如果你关注了比较多的电影类公众号,订阅号栏目里就躺着一堆恭喜LALALAND获奖的标题,点击进去又是“内容已删除”,除了自宫,别无他法。

我个人是支持每日只能一推机制的,但可以增加撤销功能“遮丑”(虽然技术上应该有难度),毕竟这类大规模事件至今只发生了一次,我们不需要为一个小概率事件而给到内容创作者留有太多降低质量的空间和理由。

但我的问题在于,每次推送完一篇内容后,总会经常产生新的想法,想补充进去,却无能。以前听到一种说法,好像说“过时,就是你在买回电子产品,打开包装时发生的事”,而对我来说“过时,就是我写完一篇内容按下群发键时发生的事”。

因此,追求前沿商业,发现新鲜事,不断思考,偶尔来个回炉,是我补救“每日一更”机制的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