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丧葬习俗之-土葬

2024-11-11 07:54 来源:网络 点击:

丧葬习俗之-土葬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那时就有这个风俗,例如半坡文明,还有后来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土葬,曾经是中国汉族人(当然也有其它民族)最热衷的埋葬逝者的方法。土葬习俗的形成,同人们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他们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但现在国家推行死人火化政策之后,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但有些偏远地区还是以土葬为主。

土葬的礼仪繁琐复杂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远古时期人们的丧葬极为简单,不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隆丧厚葬的土葬礼仪。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以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种传统的丧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心理和思想障碍。

流程如下

初衷

亲人病危、昏厥,晚辈手持亲人所穿的鞋,上房沿摔打呼唤:“爹(娘)穿鞋!爹(娘)回来!”俗 称“叫魂儿”。亲人去世后,要趁身体尚热给死者沐浴更衣,边穿边呼唤亲人穿衣,伸手,登鞋……并用手将死者眼闭上,嘴合拢,谓“整容”。找中间有方孔的古铜钱,用红线穿其孔,打结,塞入死者口中,再把丝线系在死者两耳上,此所谓“噙口钱”。死者多放在门板上,面盖白布,头枕事先用麦秸装好,刺有雄鸡图案的“长鸣鸡枕”,枕边放谷草,谓“招魂草”,草边放白纸剪成的“拾魂幡”。

报丧

也称“通丧”。老人死后,孝子遣人持孝布向亲友报告死讯、死因及葬期

哭悼

亲友奔丧,要携礼吊丧,叫“上祭”。礼品有:点心、油果、白面馍馍、寿桃、布幛、金斗、银斗、摇钱树、现金、挽联、花圈等。

守灵

亲人亡故,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坐凳子及高处,日夜不离棺材,谓“守灵”。

入殓

又称“殓棺”,“合棺”,即将死者装入棺材。殓棺时间往往在送葬头一天。

出丧

出丧是殡葬仪式最隆重的一天。是日,送殡亲友汇齐,响器班吹吹打打,哭声连成一片。中午饭后,炮声隆隆,乡邻抬棺上车,称“起灵”。

守孝

老人亡故,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带鞭炮、纸箔。

对环境的影响

土葬是某些环境污染物的已知来源,是不争的事实。其中的防腐液里的汞,砷和甲醛都会污染地下水。而灵柩本身也是另一种已知污染来源,其他污染问题还有,死亡或埋葬前(如放射治疗)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些尸体的腐烂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另一种环境的关注是,相对于火葬来说,传统的土葬占用了大量的空间。

但是北大教授吴飞提议过恢复土葬:

吴飞认为,在中国的社会中,一定要实行土葬的,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实行土葬,可以这么说,土葬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虽然说火葬是一种科学的对逝者的处理,但是,对于一个正常死亡的人来说,死后埋入地下,引起疾病和病毒传播的风险是极小的。

第三,对于许多人认为实行火葬可以节约土地利用率这一问题,吴飞则表示不认同,他认为从目前现有的数据来看,即便是将中国所有的坟墓平去,种上农田,那么所带来的农业效益其实也是微乎其微的。

第四,吴飞认为,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死后被埋入地下,是一种尊重,这种尊重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骨髓,这种尊重神圣而不可侵犯,这种尊重是一个人在世上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