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社会 > 正文

​国军军衔体系简述:少将满大街,中将随处有

2024-06-26 01:03 来源:网络 点击:

国军军衔体系简述:少将满大街,中将随处有

军衔——它代表着每一位军人的级别,明确着每一名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责任和上下级指挥关系。是国家赋予每一名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军人这个职业的独有标志,体现着军人的神圣和光荣。

说到军衔,如果要论世界军事史上,哪支军队的军衔体系最为失败,个人觉得,莫过于大陆时期的国民党军队的军衔了,其混乱程度,可谓没有之一!

国军指挥层级重重叠加

军衔的设置,必须与军队的指挥层级匹配,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因此,世界各国军队中,有的军队因为规模小、指挥层级少,其最高军衔仅为准将或是少将。据说利比亚的最高军衔只是上校。

而大陆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却因不断扩大部队规模,导致指挥层级层层叠加,混乱不堪。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挥层级设置——

“总部”之下为“战区”,战区”下设“集团军、路军”,个别“战区”与“集团军、路军”之间还增设“兵团”,“集团军”下设“军”,个别“集团军”与“军”之间还设有“军团”,“军”以下为师、旅、团、营、连、排。

“路军”虽与“集团军”平级,下面却通常不设“军”,直接到师、旅、团、营、连、排。

如此叠加的层级直接导致:从排长到总部的层级多达10级,甚至12级。

抗战胜利后,通过整编,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层级则更为复杂——

“总部”之下为“行辕”,与“行辕”平级或低一级的称为“剿总、行营、绥靖公署”,“剿总、行营、绥靖公署”下设“绥靖区”,绥靖区下设“兵团”,“兵团”下设“整编军”,再往下是“整编师/旅”,同时还存在未经整编的“军/师/旅”,以及“新编军/师/旅,另外又增加了“暂编军/师/旅”、“预备师”等等。

这就导致:同职不同级,譬如同为“师/旅”,“整编师/旅”分别为军/师级作战单位。而其他师/旅,却仍旧是师/旅级作战单位。

将级军衔与职级严重不匹配

国军军官军衔设置依次为:

特级上将(蒋氏独有,下文略过。)

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上校/中校/少校

上尉/中尉/少尉

6级校、尉军衔,对应排、连、营、团4级职务(加上副职共8级),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4级将官军衔,却要对应从旅、师、军、兵团、绥靖区、绥靖公署(剿总、行营)、行辕、总部8级职务,加上副职一共16级,这问题就太大了!

仅仅用4级将级军衔来匹配这16级职务,就明显感觉到头重脚轻。

本来,军队的指挥层级应该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越少。

可是,团、营、连、排,算上副职也才8级。而师以上的指挥机构,连上副职,层层叠加高达16级,将官军衔所对应的职务,比之校尉军衔对应的职务,整整翻了一倍。金字塔整个倒过来了……

更要命的是,国军的少将军衔所对应的职务为旅级/副旅级,而上将的名额无论一级上将还是二级上将都受到固定名额限制,就算有“中将加上将衔”作为调整,但也仅仅只能调整到少数人。

于是,少将军衔所对应的职务范围高达6级,而中将军衔竟要对应10多级职务,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哭笑不得。

国军将级军衔与职务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国军将级军衔与职务的对应关系——

少将

:旅长/副旅长、师长/副师长、军长/副军长,共对应6级职务。

中将

:整编师长/副师长/旅长、军长/副军长、兵团正/副司令长官、绥靖区正/副司令长官、绥靖公署正/副长官(剿总正/副长官、行营正/副长官)、总部副职,共10多级职务。

列举一个真实案例——

抗战后期,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范汉杰中将,在第37集团军总司令丁德隆中将的陪同下检阅新3师师长白海风中将的部队。

范汉杰、丁德隆、白海风三人威风凛凛地站在检阅台上,一个是战区副司令长官,一个是集团军总司令,一个是师长,三个人却同为中将。

而在检阅台礼宾席上就座的中将军官竟还有6名,他们是——

37集团军副司令:韩锡侯中将、王文彦中将。

37集团军参谋长:蔡英元中将

37集团军第36军军长:罗历戎中将

37集团军第80军军长:袁朴中将

37集团军新7军军长:彭杰如中将

当这9名从师长到战区副司令长官的中将们齐聚一堂时,军衔已经彻彻底底地失去了意义。当如此悬殊的职务竟不能被军衔区分时,这个军衔也就丝毫不会给拥有它的主人带来任何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了!

在台下接受检阅的新三师幸好是个两团制的新编师,如果换做是抗战胜利后的整编师,台下至少还能增加1至2名中将。

大家都知道,胡宗南嫡系,号称“天下第一旅”的整编第1师第1旅旅长黄正诚,就是一名中将。

军衔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国军同时实施两套军衔制

众所周知,大陆时期的国军同时实施两套军衔制:铨叙军衔、职务军衔。

一、铨叙军衔:

铨叙军衔的获得难度远远大于职务军衔。铨叙军衔是根据该军官的资历,具体战功、服役年限、在军队中的职务、地位和威望而综合评定的军衔。

铨叙军衔具备3个要点——

1、铨叙军衔是由铨叙厅代表政府颁授,而并非直接由军方授予。

2、铨叙军衔一旦获得,便终身拥有,不受是否退役的影响。

3、铨叙军衔的晋升有年限制约,不到年限不得晋升军衔,无论职务多高。

这第三点最为烦人,按照任官条例,国军军衔的晋升受“停年”的严格限制,所谓“停年”,就是某一军衔必须停留的年数,也就是最低任官年限。

比如按抗战初规定,各级停年为——

少尉升中尉1年半,中尉升上尉2年,上尉升少校4年,少校升中校3年,中校升上校3年,上校升少将4年,少将升中将3年,中将升上将,遇缺选升。

这就造成了许多将领,往往职务上升了,军衔因受“停年”限制而长年不得晋升,造成了职务与军衔的脱钩。

而抗战胜利后,“停年”又再次作出了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期限更长!

例如辽沈战役中指挥数十万大军的兵团司令廖耀湘,早在1942年3月,廖耀湘任22师师长率部入缅作战时,他军装领子上就佩戴着中将军衔了。

但实际上,直到1948年9月22日之前,廖耀湘的铨叙军衔仅是上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廖耀湘上校,廖耀湘上校,廖耀湘上校……

直到9月22日,廖耀湘才被铨叙厅由骑兵上校晋升为少将。而此时的他,佩戴中将军衔至少也有6、7年了。

这就是铨叙军衔带来的恶果,职务升上去了,军衔却严重滞后。为避免指挥混乱,不得不用职务去套用临时军衔。

二、职务军衔:

职务军衔顾名思义就是与所任职务挂钩的军衔,它属于铨叙军衔的辅助产物,尉官由师级长官授予,校官由战区长官授予,将官由军事委员会授予。

职务军衔并非由政府颁授,

其作用为——

如:

某人铨叙军衔是上校,现在职务晋升为师长,但因为受“停年”限制,所以,铨叙军衔仍为上校,职务军衔可由军事委员会临时调整为少将或中将。这就是职务军衔的用处。

职务军衔属于临时军衔,职务在,军衔就在;职务没了,军衔也就没了。而且职务军衔可以随时委任(不是授予),譬如:

北平军调期间,我方军调人员大都佩戴将官军衔。除周恩来、叶剑英是由国民政府铨叙厅颁授的中将军衔外,其余诸如饶漱石中将、李聚奎少将、张经武少将等等,全是职务军衔。

军调部撤销以后,众人的少将、中将军衔也就随之自动取消了。

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戴笠,戴笠1938年任军统副局长时,他的铨叙军衔只是上校,但他可以佩戴少将军衔,这个少将就是副局长的职务军衔。

直到1945年3月8日,戴笠才被铨叙厅由上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而此时的戴笠早就佩戴着中将军衔了。

直到1946年坠机身亡后,戴笠才被国民政府铨叙厅追授为陆军中将军衔。

而军统局下属的各处、各区、各地方站主官的铨叙军衔一般都仅仅只是上校,而这些特务头子往往都佩戴着少将的职务军衔。

沈醉、徐远举、马汉三、赵理君等等都是如此,一旦哪天不当处长、站长了,就不能佩戴少将的职务军衔,还得老老实实的戴回上校军衔。

大陆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军衔体系,套用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的一句台词:“我委任你为滨绥图佳保安第五旅上校团副!”

一拍脑袋,张口就来,如此军衔,实在是掉价。

——综上所述,一支层级混乱,指挥臃肿,把体现军人荣誉的军衔都能视为儿戏,这样的军衔有何用处?这样的军队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