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焕新归来,1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诉说着城南往事

2024-07-14 04:38 来源:网络 点击: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焕新归来,1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诉说着城南往事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7月18日上午9点,历时四个多月改造、如今焕然一新的甘熙宅第里欢声笑语。漫步盛夏绿意间,细细领略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窄巷楼阁间、庭院书房中,都在诉说着悠悠岁月中的城南往事。

当天上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竣工暨“时代匠心——南京青年民间艺术家创作展”开展仪式在甘熙故居举行,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兴致盎然地欣赏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新风采。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焕新归来

城南“九十九间半”,讲述着南京民俗和非遗传承的精彩故事。历时四个多月的施工布展,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展陈改造项目圆满完成。15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在2000多平方米的多进穿堂式特色展厅中全新亮相。这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自1992年建成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本陈列提升改造。

改造完成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共设有三大展区:“金陵名宅 书礼传家——甘熙宅第历史文化展区”“金陵瑰宝 世续繁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和“金陵繁会 城南遗风——老南京民俗展区”,分别位于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

记者走进“老南京民俗展区”,两位游客正敲着两只红色小鼓,参加虚拟龙舟比赛,鼓点密密,很有趣味。在这里,还可以拿起墙上的听筒,点播南京民谣、南京白局、南京民歌等。选择一首《拜年谣》,“娃儿拜年要磕头,长命百岁摸摸头……”听筒里传来孩子们纯真的歌声,地道的南京话,浓浓的金陵韵味。

据悉,此次提升改造,在创新展览形式、丰富展陈手段上进行了诸多探索,聚焦甘煕宅第历史故事、非遗传承保护、传统民俗等方面内容,使观众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近距离接触南京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独特风采和传承发展成果。

徜徉其间,可以了解到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历经二百多年风雨的甘熙宅第,是南京的一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它本身所蕴含的建筑艺术及发生其间的人文故事,都引人驻足。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欣赏非遗传承人的精美作品,体验趣味十足的互动项目,比如踢毽子、投壶、套圈、射箭等传统民俗趣味游戏。

“南京青年民间艺术家创作展”开展

活动当天,“时代匠心——南京青年民间艺术家创作展”也正式开展。该展集中展示了南京青年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民间手工艺作品和含有民间元素的创意设计作品,以青春力量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开展仪式现场,三位文化专家、学者与主播一起走进历史悠久的甘煕宅第,结合展陈内容和实践案例,畅谈传统建筑与城市历史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探讨如何让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本次展览的展品中,记者看到了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陶瓷设计研究生李璨的面塑作品,让现场观众纷纷赞叹。他的作品之一《屈原》,人物身着淡绿衣衫,迎风仰望远方,姿态飘逸奔放,表情栩栩如生,白须在风中飘扬,动静结合,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此外,现场展出的李璨面塑作品还有“豹头环眼虬髯翁,色正芒寒气如虹”的钟馗,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达摩、关羽等历史人物。

此外,当天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还配套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南京传统民俗和非遗的实践活动,除了传统舞蹈、民乐演奏、杂技杂耍等传统文化节目缤纷上演,游园会上踢毽子、投壶、套圈、射箭等游戏区,吸引市民游客纷纷参与其中。在琳琅满目的非遗市集上,传承人们为游客带来了剪纸、绒花、葫芦画、花灯、面塑等颇具南京特色的非遗佳作,一站式解决“游”“购”“娱”的文化需求。

通讯员 陆骁宁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