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社会 > 正文

​京城寻访程长庚故居

2024-06-26 19:06 来源:网络 点击:

京城寻访程长庚故居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黄骏骑

有暇小住京城,没有拜谒乡贤程长庚的故居,心里总是惦记。一天,翻看《北京日报》,看到肖复兴先生《梨园故居多城南》的文章中提到,文武老生程长庚的故居在百顺胡同,当年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就在那里。心中一阵惊喜,决定要去寻访程长庚故居。

京城的盛夏,不似南方家乡那样燠热,早上凉风习习。从西四环出发,直奔前门大栅栏。循着文中提到的方位,从观音寺街拐进去,便把街市的喧嚣抛在了脑后。施家胡同、大齐家胡同、王皮胡同、铁树斜街……大胡同套着小胡同,经纬分明,错落有致的民居携带着岁月沧桑的印痕。逼仄处,迎面来人只好侧身让过。来不及欣赏葳蕤的爬山虎、娇艳的石榴花点缀的院落;来不及品味古宅门联“瑞日芝兰光甲第,春风棠棣振家声”的书法,总算看到了百顺胡同的字样。然而,还是费了一番周折,因为这里又分“大百顺”“小百顺”。边走边打听,几位老住户用手一指说,斜对面就是!果然,“百顺胡同”的牌子就在眼前。

这是一条散发着京味的老胡同,深幽静谧,没有商铺,偶尔有单车铃声在耳边响过。街道东西走向,故居小院坐南朝北。抬头看,土墙灰瓦上摇曳着几株小草。遥想当年,三庆班群英荟萃,弦歌不断,而今那些人和事早已风流云散,只有些剥落朱色的厚门,风化了的木雕房檐,引人遐想。

伫立门前,我心里默默地说,长庚大师,家乡的后生看您来了!故居门虚掩着,像是向我发出邀请。正好有一位小伙子进院,征得同意后,我随其而入。院内以狭小的过道为界,隔成若干小间。从尚存的格局上判断,原先南北房各3间半,南房据说是程长庚的居室。北房西侧占用半间为门道,东西配房各两间,方木花架,合瓦盖顶。双层房梁与乡间大户的祠堂并无二致。仰头看,房梁上的大红颜色还没有褪尽。与住户攀谈,他们多来自东北,租住在这里多年了。询问其可知道这房子原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居,都摇摇头,一脸茫然。

驻足其间,一股莫名的失落感涌上心头。转念一想,民居又何尝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人去楼空,当年四箴堂的戏台没了踪影,但程长庚毕竟在这里住过,脉脉流动的气息就足以使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亲切。我缓缓移动脚步,认真打量那些铺满阳光印痕的砖瓦和门窗,细细捕捉一代大师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侧耳细听,仿佛听到高亢的唱腔“是这等巧机关难解其意,我实在服孔明妙算神机”从200年前的舞台上飘来……细辨,那不是长庚先生在《群英会》中扮演鲁肃时唱的西皮摇板吗?

那时,程长庚主演的三国戏一鸣惊人,“每登一场,万人空巷”,成为三庆班头牌老生和班主。他采昆曲、徽调、西皮诸家唱法之长,形成别具风格的“徽班老生”唱法,其嗓音宽亮沉雄,字眼清楚,既有穿云裂石之高亢激越,又有余音绕梁的无穷韵味。他精通“四功”(唱、念、做、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擅长塑造端庄凝重的人物,《群英会》《捉放曹》《战长沙》都是代表剧目。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他在灯下研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编创36本连台轴子戏的不倦身影。《中国戏剧史》谓其“精通戏剧,治班严整,实不啻一尊剧神”,实至名归。

程长庚演艺精湛。“虽有伶籍,而有士君子风。历掌三庆部,御众以宽,人也不忍欺之,轻财好义,能恤孤弱。伶有贫老无告者,必周以钱米。”(穆辰公《伶史》)他虽为班主,在班中拿的钱,与唱老生的卢胜奎和唱花脸的何桂山同等。每演一次戏,拿戏份四十吊,而班中的小生名角徐小香,拿七十吊外加四吊车钱,几乎高过他的一倍。程长庚定了三庆班的班规:演员不准“走穴”唱堂会,要富大家一起富。他自己就曾拒绝请他一个人参加的都察院的堂会,哪怕用铁链把他锁在柱子上也不改初心。他唱了一辈子戏,最后仅仅留下百顺胡同这所平房。1880年1月24日,一代大师告别舞台,驾鹤西去……

百顺胡同巷口挺立着几棵直插云天的杨树,在钻天杨绿叶的缝隙中,阳光细碎闪烁,像是在倾听老人讲述大师们朦胧的往事。几位在树下乘凉的老人,见我满脸虔诚,还拿着笔记本,便打开了话匣子。

他们向我介绍了百顺胡同的由来。明朝时这里叫柏树胡同,因种有柏树而得名。到了清初,借着柏树的谐音,取百事顺遂的含义,改名“百顺胡同”。这里曾拥有众多会馆(现已无踪迹可寻),但戏剧才是这条胡同的精髓。当年流传一句口头禅:“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这是说梨园唱戏的名角住在百顺胡同和韩家胡同的多,遍布前门大栅栏一带。老人们指着身边的老宅说:“你看,旁边38号是武老生迟月亭故居,40号是著名武生俞菊笙的故居,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斜对面路北55号是青衣前辈陈德霖故居。”陈德霖少年时入四箴堂学艺,有“老夫子”之称,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都得其教益。热心的老爷子陪我走过去,发现陈德霖的故居保存得较为完整,门前两块拴马桩似是当时的旧物。

为什么这条胡同名角扎堆?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三庆”徽班进京贺喜。尔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前后相随,拉开京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序幕。“四大徽班”进京后,分别落脚于前门韩家潭(韩家胡同)、百顺胡同、陕西巷、铁树斜街等处。200多年来,梨园行抱团取暖,相互结亲,南城居住着数以百计的梨园世家。还有一个原因,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因而戏院都在前门一带。

老人们依稀记得,程长庚故居原两扇街门上方有彩色玻璃装饰,女儿墙上有盘龙,墙顶上还有一对石狮子,可惜都毁于动荡的岁月。至于故居的来龙去脉,则不甚清楚。似水流年,故居历经百余年,已无法考证哪些是原建筑,哪些是改建的。有位老奶奶抚摸着身边的老杨树,若有所思地说:这棵树该是见过大老板程长庚的。老人还回忆起儿时到附近广和剧场看戏的趣事,说着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京剧选段。

照过相,道了别。我分明看到了一抹过去的岁月,一种精深的文化,还有生生不息的人生追求。先生如若能言,见到我这潜山老乡,一定会执手倾诉那种漂泊异地的孤独和乡愁吧。频频回首,觉得长庚先生那深沉的目光,正恋恋不舍地目送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