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社会 > 正文

​南风对线|吕晓一老师与同学带你品鉴喊麦神曲《惊雷》

2024-06-26 03:37 来源:网络 点击:

南风对线|吕晓一老师与同学带你品鉴喊麦神曲《惊雷》

栏目导语

叮!小蓝鲸新栏目“南风对线”正式上线啦!

在新栏目里,每期小蓝鲸会带大家讨论一个热点社会话题或者是新奇的社会现象,邀请南大的老师与同学从专业的角度谈谈他们的观点与看法。

新栏目旨在将目光放眼社会,带领大家云体验南大师生的脑力激荡与逻辑派的观点输出。

最近,很多小蓝鲸的抖音、微博、B站都被这样一首曲子给刷屏了。

“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玄真火焰九天玄剑惊天变。”

以上以“天雷渡劫”为主题的填词出自《惊雷》,原唱是MC六道。《惊雷》因歌词押韵、鼓点鲜明、旋律魔性的特点,成为众多网络达人与明星创作视频的灵感来源。在他们的二次创作与传播中,《惊雷》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创作与观看的热曲,同时也引发不小的争议。著名歌手杨坤和《惊雷》原唱者MC六道曾就“《惊雷》是否为音乐展开论辩。

对于《惊雷》引爆的一系列讨论,小蓝鲸邀请了几位南大师生谈谈他们的看法。

特邀嘉宾老师

吕晓一,中国指挥学院会员,副教授。南大交响乐团、香港青年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常任指挥,中国江苏合唱联盟副秘书长。

Q

大家觉得《惊雷》是音乐吗?

@19 数理 赵海洋

算音乐,因为它有旋律有节奏。

@19 工科试验班 王韬

惊雷是音乐,但它不是艺术。

@吕晓一老师

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音乐的定义,即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惊雷》这个作品其实是用音乐中的一个特别特别小的表现形式进行夸张放大,所以也是一种音乐形式。

就比如说,音乐中的休止符它是不是音乐,我认为休止符它也是音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将休止符放大的时候,在这个安静的时间里面人能所体会到的状态,在空气中那种空灵的“声音”,它也是音乐。

所以惊雷其实是把音乐中很小的点给放大了,它也是音乐,但是《惊雷》没有什么音乐上的成就,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Q

大家觉得为什么《惊雷》能这么火呢?

@17 海外 安笑莹

这个作品火,并不是因为音乐的质量好,而是因为音乐质量太不好了,以至于人们甚至觉得惊奇。这种简陋粗糙的作品只能给人一时的感官刺激,它的走红也是因为,搭配着各种生活中的土味搞笑视频,具有强烈迅猛的刺激性,有一种透明塑料袋质感的有趣,让人看完一乐,然后转瞬就能忘记。所以这种热度注定是不持久的,前些年还流行过什么“一人我饮酒醉”,现在又有几个人会听呢?

@19 数理 赵海洋

《惊雷》迎合了一部分群体的情感需求吧。这些人可能在生活中压力大、精神空虚。他们需要在逼仄的现代生活里寻找乐趣,放松心情。《惊雷》是与“土味文化”的一种结合。现在人们对土味文化的追捧多抱着戏谑、猎奇的心理,但当趣味低下,内容肤浅,全靠感官刺激博人眼球的土味文化逐渐被淘汰,我们发现,“土味文化”中也不乏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

@19 工科试验班 王韬

说到“土味文化”,可能它会被部分人贴上“低俗”的文化标签,但它是真正发源于大众群体的文化。扎根泥土却蓬勃向上,专注生活却由小见大,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土味文化。我们不否认土味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端与不妥,但我们更应该期待着土味文化最终能实现跨圈层的文化传播,迈向更高更宽广的领域,促进各文化圈的深度融合,使雅俗能相通,意味可共赏。

Q

《惊雷》会一直火下去吗?何种音乐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呢?

@19医学院 余鱼

《惊雷》这首歌不会一直火,因为它具有可替代性,其它的人也能创造出类似的歌。与《惊雷》的热度伴身的是一波一波互联网的遗忘性,听众们不会主动一直去听,听多了也就算了。真正能长久流传的歌曲,要曲调耐听、旋律优美,在任何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有感触吧。

@吕晓一老师

首先我认为惊雷的这种艺术形式长久不了,只能在某一个时期里面流行,就像是奇装异服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很亮眼,但当人们真正接触了解之后,发现也就是这么回事,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为这个形式本身就缺乏更为内涵的东西,更谈不上有多高的艺术成就。

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音乐作品,它要能够经得起人们仔细地品味,可以被人们不停地品味,而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过一段时间,你仍然觉得它有艺术上的韵味,有可以让人揣摩的艺术上的内涵。我认为这样的音乐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且当一个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次回味这个作品时都能从中体会出新意。

Q

歌手杨坤点名批评《惊雷》,而原唱MC六道回应争论时说《惊雷》爆火,并且“音乐没有高低之分”,大家怎么看?

@19医学院 余鱼

音乐没有高低之分,音乐不分三六九等,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的受众,我们无法站在一个制高点去评判哪种音乐层次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否认的是,《惊雷》给我带来了快乐,它很有动感、很有节奏,那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简单快乐。

@17 海外 安笑莹

音乐没有高低之分,但是音乐质量有。现在好像很多人觉得,听音乐有鄙视链,说唱的看不起喊麦的,听流行的有些人又不喜欢说唱的,玩电音的看不起听流行的,玩摇滚的觉得其他的都是邪教,爵士觉得前几种都不够有格调,然后听古典的认为前面提到的所有都是垃圾。

但是这种简单而扁平的鄙视链是不合理的,这种事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stereotype,音乐是没有高下的,只要他能给人带来以逻辑的、美的享受,就可以称之为好的音乐。

@吕晓一老师

不太认同。从创作水平来说,创作一部交响乐、一部歌剧的水平一定是和创作一首歌曲的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Q

有人说《惊雷》的流行是一种泛娱乐化文化的流行,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吕晓一老师

关于类似的娱乐快餐文化,我觉得和我们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是有关系的,比如人们生活节奏快,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听一些具有内涵的东西,现在的人普遍比较浮躁,现在的社会也不需要人们去仔细品味这些具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定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那么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来说,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如果要求每个人自己用一种自我约束的方式来看待艺术作品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呢就需要每个人自觉提升自身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这样就能一点一滴地提升我们整个民族地关于艺术作品审美素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大众的审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作为宣传部门的一份子,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大家要有一种责任感,要引领社会上的每一个份子,引领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水平,向一个有民族灵魂的审美方向去前进。

我希望我们的民族不管是在面对艺术作品,还是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都能够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希望我们整个民族成为一个有内涵的民族,我希望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在面对一个艺术作品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富有想象力地去欣赏这个作品,而不是人云亦云,缺少个体的独立思考。

以上就是小蓝鲸收集到南大师生对《惊雷》的一些看法啦。希望大家平时在面对各种艺术作品时,能做到像吕晓一老师提示的那样,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个人的立足点,要能耐下心来沉静与思考,想必这一经验也能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呢。在南大,这种你来我往的师生对线,总是随处可见。“南风对线”期待与更多“有趣的思想”连线,也期待能在九月听到你们的声音。如果你有感兴趣的话题,希望看到南大师生的观点碰撞,或者希望提前与他们谈论一番,请给小蓝鲸留言吧!

本期栏目中,老师和同学各从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活经历出发,从乐理知识上讲解何为构成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如何评判音乐作品的音乐质量,还把《惊雷》的爆火与“土味文化”的流行结合分析……大家对《惊雷》的看法是不是又多了一些新的层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