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影视 > 正文

​蝙蝠侠黑暗骑士深度解读(蝙蝠侠黑暗骑士揭示了什么)

2023-11-15 16:35 来源:网络 点击:

蝙蝠侠黑暗骑士深度解读(蝙蝠侠黑暗骑士揭示了什么)

距离

《蝙蝠侠:黑暗骑士》

(北美)上映已过十余年。

10多年来,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格局、题材和形式,均已天翻地覆。10多年来,除了各种纷纷扰扰之外,几乎很少有人还记得真正优良的商业大片该具有的身段了——

那种不是由特效刺激感官,堆砌角色胡诌剧情,而是

由纯粹的戏剧张力带来的通泰全身的观影快感;

那种基于主题、节奏、表演完全交织在一起,压迫得我们喘不过气、目不转睛的观影体验;

那种在落幕很久后还怔怔回不过神的余味无穷、余音绕梁感。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下称“《黑暗骑士》”)之后,确实还没有一部商业大片能够同时达到以上所述境界。

更何况,作为三部曲中最臻于完美的一部,

包括希斯·莱杰的神级表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至今最有政治隐喻的电影主题,

诸多因素加诸于记忆之上,使得我们不由自主地回望——

是什么让莱杰彻底地遁入了小丑这个角色?

又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使得《黑暗骑士》如此让我们念念不忘?

或者说,我们该如何更深更好地去解读它,才是完美打开这部电影的最佳方式?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我们为什么要向《蝙蝠侠:黑暗骑士》致敬。

《黑暗骑士》仿佛是面镜子,把诸多嘴脸都映照了出来,它何其精妙地在剧情中就预见到了这一切——

和平安定时都在排斥英雄,认为英雄超然于法律之上,恰是破坏秩序的幕后黑手,但到了关键时期,公众又在呼唤英雄,因为,只有英雄才能力挽狂澜,才能匡扶正义。

于是,

“英雄”这一涵义第一次在漫画改编电影里变得微妙起来,

这正是《黑暗骑士》所努力促成的结果,它不仅包含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普遍认同,更深入的讨论则是——

什么才叫英雄?为了做英雄,究竟还要付出多少代价?以及,为何人们还需要英雄?

可以说,从《黑暗骑士》开始,

漫画电影才真正将英雄这一涵义挖掘开来,

通过挖掘英雄不同层面上的涵义,人们才发现,漫画电影里的英雄,并不止同于青少年所热衷的流行文化符号,

而是可以跟战争片、西部片甚至黑色电影里的英雄具有同样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他们基于人性,超越人性,从而都可以折射出人类最美好的一面。

也是自《黑暗骑士》开始,诸多跟风电影才将时下人类遭遇的现实难题抽象出来,让英雄去面对和化解难题,

人们在现实中所缺失的美好品德,也一一化作了英雄们的品行,而好莱坞遗失已久的对历史命题的严肃思索,也第一次和娱乐并行不悖,

合家欢再也不是商业大片最适合表达的载体,相反,黑暗人性主题开始凸显出来,这一切,在DC和漫威之后制作的漫画电影中带给观众更多的呈现,此处不再赘述。

说到《黑暗骑士》,就不能不提“小丑”的饰演者,希斯·莱杰。

2008年1月22日,28岁的希斯·莱杰意外离世。

2008年7月18日,《黑暗骑士》上映,“小丑”被重新定义。

半年之后,全世界观众才真正意识到莱杰的离开,到底有多么让人痛心:一个可以被定义为完美的角色,再也不会出现在银幕上了。

你越是被银幕上的小丑所魅惑,现实里的痛楚就越是深切:一次如此璀璨夺目的演出,难道真的就像流星一般,仅此一次吗?!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希斯·莱杰原本会出现在《黑暗骑士》续集里,据莱杰的姐姐透露:“圣诞节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和一家人说起扮演小丑的乐趣,还给我们当场表演呢,那天我们过得特别开心。”

“拍摄《黑暗骑士》是他职业生涯最美好的时光,而他又是如此为自己在《黑暗骑士》里的表现而骄傲,他会出演续集,因为他超爱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加里·奥德曼合作。”

2016年,某八卦网站爆出:希斯·莱杰在去世之前,仍然沉浸在小丑的世界里。

根据爆料,当年警察进入莱杰位于纽约的公寓时,发现了大量的蝙蝠侠漫画,众多关于蝙蝠侠漫画里的小丑和现实里小丑的书籍,以及一些小丑的雕塑。

最引人关注的,是莱杰为了塑造片中小丑独特发音的一些录音,从高音到低音,他不停地在做练习。

爆料人声称:“

他在钻研小丑的起源,以及研究了之前所有版本小丑演员的表演,从最早的电视剧版到杰克·尼科尔森版,概莫能外。

他努力想让自己的表演,能够区别于之前的这些版本,他非常希望与众不同,包括从声音上就能够区分。”

而他努力的结果,所有人都看到了。

众所周知,莱杰为了进入小丑这个角色,可谓“疯魔”。

数年后,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莱杰的父亲金拿出了这本日记,他一边翻阅日记一边说道:“这就是那本日记,为了小丑,他把自己关进了酒店。他是会这么做的人。他喜欢把自己投入到角色里去,但是这次他把表演提升到了一个全新层次。”

接着,金又说起了小丑在医院里的那场戏:“这场戏非常有趣,因为当希斯还小的时候,他姐姐凯特就喜欢把他打扮成护士的样子,而他总是乐不可支,享受其中,而在这部电影里,他也是如此。”另外,金还说道:“在《黑暗骑士》拍摄快结束时,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再见’,但几乎看不太清楚……”

筹备《黑暗骑士》之初,诺兰就决定将小丑塑造成一个真正令人恐惧的角色,一个揉合了早期蝙蝠侠漫画里的小丑和1933年德国犯罪电影《马布斯博士的遗嘱》里的超级罪犯马布斯博士、区别于杰克·尼科尔森版小丑、“存在于纯粹混乱之中的纯粹邪恶之人”,而

作为尼科尔森版小丑的铁粉,莱杰在看完《蝙蝠侠:侠影之谜》后,就清楚《黑暗骑士》将是一次塑造全新小丑的机会。

诺兰和莱杰第一次会面时,二人的不少想法不谋而合,大谈类似于《发条橙》男主角的角色,莱杰称之为“心有灵犀”,诺兰后来回忆——

“在他的眼里,我看到了胸有成竹!”最后莱杰完成的小丑是如此惊人,以至于

迈克尔·凯恩第一次在现场见到小丑时,吓得忘记了台词……

在《黑暗骑士》中,阿伦·埃克哈特扮演的“双面人”哈维·丹特与小丑只有一场对手戏,但这场戏却给埃克哈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埃克哈特印象里,希斯“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我们在伦敦排练的时候,我们在一辆拖车里化妆,他会一边化妆一边发出各种声音。我们会随便聊聊”。

但是到了实拍的时候,埃克哈特却发现莱杰变了个人——

“希斯来了之后,就一直坐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净是些胡言乱语。”

躺在病床上做准备的埃克哈特,就这样眼睁睁并目瞪口呆地看着莱杰折腾了一个小时:“他走过来围着我转,又在医院里走来踱去,一边四处溜达一边张牙舞爪胡言乱语。接着他开始说台词了,并走到了我的床边,

吓得我突然把手举了起来,他一下就抓住了我!我们就这样自然地入戏了。

到了真正拍摄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据埃克哈特回忆,在拍摄当天,除了台词,莱杰一句话都没和他说过:“那天很漫长,走回拖车的路上,希斯搭着我的肩膀说:

‘表演就是这样的。’

(That's what acting is all about.)”后来埃克哈特说:

“《黑暗骑士》是属于希斯的。”

2012年,MTV电影奖颁奖典礼,当克里斯蒂安·贝尔等人为《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做宣传时,现场大屏幕放起了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混剪,其中一些片段是莱杰扮演的小丑,贝尔一时抑制不住情绪,当场洒泪:“此时去追忆希斯很好,很高兴能看到希斯·莱杰。”

尽管在《黑暗骑士》里针锋相对,但正是因为拍摄《黑暗骑士》,二人成了好友。

回忆起共处的日子,贝尔动情道:“那绝对是段美好的记忆,能与他为友、共事,都令我骄傲。”

“他是《黑暗骑士》至关重要的一分子,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而且可以一直令人铭记的角色,我为能够参与其中而深感荣幸。他的真的才华横溢,而且为了小丑毫无保留。毫无疑问,他想让所有人看到他努力的结果。”

“有人曾经问过我,谈及或观看《黑暗骑士》时会不会觉得怪异?完全不会。我很乐意看到希斯在片中的表演,对我来说,去看这部电影,就是对希斯努力取悦观众的庆贺。对我来说,悲痛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有些事情你不想当众探讨诉说。我只记得,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天才啊!”

从拍摄二人的第一场戏,就是蝙蝠侠审讯小丑时,贝尔就得出了“希斯是全心投入的”这个结论,贝尔认为:“他所要创造的形象,正是克里斯(诺兰)所尽力要表现的。

我们并不把这部电影当作是古怪漫画而有耍乐心态,而是完全当作严肃正剧对待。

“你需要进入角色并与角色同存,我爱这种感觉。这种爱包括把表演看得如此严肃,可能有些荒谬而难以理喻。希斯很清醒地明白这一点,当他化上妆、穿好戏服时,他会全程沉浸在角色里,当他卸了妆,他又是绝对无可挑剔的友伴。”

但在现场,

即使像贝尔这样方法派的演员,也被莱杰吓到了,因为他要求贝尔真的动手,不需要借位假打。

贝尔回忆道:“在戏里,蝙蝠侠越是猛揍小丑,小丑就显得越是陶醉兴奋,越是得到满足。希斯也有些类似,他之前就怂恿我真打,我说:‘我觉得我不需要真的打你,假动作一样逼真的。’他就说:

‘接着打我接着打我接着打我……’

而且在表演被蝙蝠侠摔扔时,

他就自己真的使劲往墙上‘砸’,结果把磁砖都撞裂了。他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十多年来,关于《黑暗骑士》所有的轶事逸闻里,有一则永远被粉丝们所津津乐道。

小布什来参加北京奥运会,在甫下飞机的时刻,就连问两遍前来接机的时任中国外交部长***——

“Have you seen the Batman?”

小布什对《黑暗骑士》无以复加的痴迷和激动,被这则传闻表达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小布什从中找到了继续执行其反恐战争策略的力量源泉——被所有人误解并不会拉低英雄屠龙、维护正义和秩序的决心。

而小布什对《黑暗骑士》的褒奖,更是将它提升到了跟最伟大的西部片相提并论的地位,只不过,这次没有西部,只有黑暗中一息尚存、被众人摒弃的英雄,亦象征着他自己。

于是乎,诺兰通过《黑暗骑士》为美国外交政策和保守主义辩解,成了好莱坞左翼人士最好的攻讦之词,其后,这股风烧到了全世界,斯拉沃热·齐泽克——这一最爱挥着大棒乱舞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更是对其做了盖棺定论之武断定调——

“全球意识形态退化之代表,它代表着意识形态从此不再需要真相。”

意即好莱坞为了美国的反恐政策,而将谎言提升成真相,如同小布什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借口发动伊战一般。

这一与小布什针锋相对的提法,迅速卷起了全球对《黑暗骑士》所承载主题的兴趣,众说纷纭对应着分属不同立场的解读。

有人称,《蝙蝠侠》三部曲象征着资本主义对无政府主义乃至无产阶级革命的警惕和镇压之心,是一则反革命寓言;

也有人称,诺兰所主张的人性完全僭越了神意,《旧约》里上帝可以摧毁蛾摩拉和索多玛,那么当影舞者联盟声称:

“我们曾制造瘟疫洗劫罗马,用大火把伦敦夷为平地,这次我们要摧毁罪恶滔天的哥谭市”

,代为执行神的旨意时,

蝙蝠侠对拉尔斯·艾尔·古尔、小丑和班恩的阻止,则象征着诺兰对宗教原教旨主义者的不以为然。

到底哪一方说的是正确的呢?

时过境迁,当美军撤离伊拉克和阿富汗留下权力真空,ISIS肆虐着中东诸多地区,全球极端主义益发甚嚣尘上,大批难民背井离乡之后,不知不觉,全球舆论的调子开始转向,重新审视美国中东政策。

强调维护地区和平和秩序的论调,开始压倒了“不顾一切撤军”,更多美国的友邦更是强调,不能因为***、特朗普害怕牺牲和付出,就让中东局势恶化下去,叙利亚和阿富汗需要外力来匡正,而这一责任必须要有联合国和北约牵头,美国不能推卸这个责任。

《黑暗骑士》的前瞻性可见一斑。

《黑暗骑士》在现实里的遭遇,就如同它剧情所反映的那样令人深思,但其映射的主题,岂止是区区一个“保守主义”就能概括的?

诺兰其实并无心为任何主义辩解,他所想表达的,既不是保守主义和美国外交政策的辩护词,亦不是针对无政府主义乃至无产阶级革命的警世恒言。

他表达的是:

针对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艺术和文化主题的一则思想实验。

这则思想实验,实际上亦是电车难题的一个变种。

何谓电车难题?

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电车难题肇始于二战中德军用V1火箭攻击伦敦,而给丘吉尔战时政府带来的道德选择难题:要让德军误以为击中的是伦敦人口最集中之地,从而不改变其攻击区域,就不得不牺牲在此攻击区域生活的几万名居民。丘吉尔选择了继续欺骗德军,但事后遭到很多政敌和学者的诘难。

二战后,电车难题从60年代起迅速蓬勃发展,给人类的伦理学、哲学、道德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亦把何谓公平、何谓正义的意涵拓展了许多。

但它真正让公众知晓,还是911事件及其之后的冲击,美国为了反恐,曾采取了一些过激的反应和错误的做法,那就是虐囚事件。

可以说,虐囚事件和911事件带给美国公众同样大的震动——如何在复仇之际,保持己方的道德正义性?

当时,《纽约时报》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电车难题:一个恐怖分子被抓获:你知道他在一座大城市的某个角落安装了一颗炸弹,两小时后就会爆炸。如果你不用酷刑让他说出来,恐怖分子不会告诉你炸弹的下落,那么数千人将会因此而丧命。你该怎么办?(事实上,好莱坞后来拍了一部以此为主题的电影《战略特勤组》。)

不难推测,

诺兰之所以最后愿意接下重启《蝙蝠侠》系列的任务,其发轫之初,应该追溯到由911事件和虐囚事件带来的双重冲击,继而转化为何为英雄,何谓正义的界定和思考,

他想用故事化为寓意,来做解答和警示,而漫画里理想式的超级英雄则是最好的思想实验切入点。

诺兰的天资在于,

他在把这个难题化作《黑暗骑士》里蝙蝠侠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并把它抛给观众的同时,最终还给出了独属自身的思辨和答案。

答案逐步给出的过程,就是《黑暗骑士》里小丑步步逼迫蝙蝠侠所展示的剧情:

你不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么?那我就把你的心上人和检察官一起绑架了,看你是要爱情还是法律?

结果蝙蝠侠救下了检察官代表的法律;

好,你救下了法律是不是?那我再把执法的那个人也同化了,看你是要公平还是正义?

蝙蝠侠选择了正义,把对自己的不公吞咽而下,遁入黑暗中,从此背负着公众的骂名。

是的,诺兰代蝙蝠侠给出的答案,

就是牺牲自己,来替代另一条电车轨道上的人,从而拯救其他无辜的人,这就是诺兰对于电车难题的回应,

也是他理解中理想的侠士和英雄的化身——

不惜一切,甚至自身,去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至此可以看到,

之前人们对诺兰的诘难完全是误解,他没有偏袒小布什所代表的保守主义和美国外交政策,而是远超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他的这一解答可以横跨人类文明所有时期,即使把年代换为古罗马或者春秋战国时代也概不例外。

十年后来看,诺兰的答案依然有效——当电车上的人(做出抉择的领导者)面临道德困境时,究竟能否站在永恒的道义一侧的充分必要条件,永远都要具备两个要素——

第一,抉择者敢于牺牲自我;第二,永远得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

两者缺一不可。

诺兰给出的解答可谓深邃,这不得不归功于漫画英雄电影带来的抽象性,这使得很多思想实验能够抽离出现实语境带来的诸多烦扰,使得观众能够将视线聚焦在某个主题之上,而不被它所承载的现实元素所干扰。

观众不会想:这部电影玷污了我们纽约市或者洛杉矶市,也不会因具有丰富维度的真人真事而带来法律诉讼上的麻烦,更不会被历史和宗教包袱所硬性限制。

也正是从《黑暗骑士》开始,

由于漫画英雄电影带来和现实有别的抽象语境,使得这种类型片成为诸多类型元素杂糅的理想载体。

这也使得漫画英雄电影区别于其它电影,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杀手锏,

那就是类型的杂糅使得它成为诸多题材和风格“起死回生”的关键所在。

它既可以变成青春片(《蜘蛛侠》),也可以成为搞笑片(《死侍》),科幻片(《X战警》)甚至是奇幻片(《雷神》),它既可以用西部片的风格去表达,也可以用惊悚片的风格去表达,漫画英雄电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载体,只要它能够有效且巧妙地将主题和现实勾连起来。

十多年后,当我们重新回望《黑暗骑士》时,仍会叹服于它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主题,以及目前来看难以替代甚至企及的观众共情体验。这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电影,《黑暗骑士》的震撼,值得影史铭记,希斯·莱杰的惊世表演,更值得人们再用下一个十年去回味。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