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2023-12-12 23:34 来源:网络 点击:

陶斯亮问母亲曾志:大哥的父亲是谁?曾: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如果我告诉你,有这么一个人,母亲是国家副部级干部,他却是一个农民,两个儿子一个当放映员,一个当保安。

平常爱看剧的朋友这会要说了:这剧本我熟,接下来这个人遇到恶人的轻视和欺负,被迫亮出身份,当场让反派吓得屁股尿流。

那我接着告诉你,这个人的母亲一生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照顾,除了照顾一些简单的吃穿用度,连大孙子想转换下户口这样的小事都不允。

小说看得多的朋友这会也开口了:这套路我熟,肯定是因为什么原因母亲不待见这个人,所以他奋发图强,再碰点奇遇,然后一飞冲天,震惊所有人。

我再告诉你,这个人刚出生26天就跟母亲分开了,由养父的岳母一手带大,以乞讨为生,直到24岁才见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小叫花子”摇身一变成为高干子弟,但他并没有留在母亲,而是回到生长的地方,做了一辈子老实巴交农民。

讲到这,无论是看剧的还是看小说的朋友,这时恐怕都有些费解了:这样的剧情,离奇跌宕,又平淡如水。

离奇跌宕,又平淡如水,这是多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写照。在艰辛的革命道路上,他们历经着人生的大起大落,离奇跌宕。回归到自身生活,又平淡如水,简简单单。

故事里的这个人叫石来发,他是陶斯亮的大哥,他的父亲是蔡协民,养父是石家全。而故事里的母亲,是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井冈山上的骨肉分离

1928年4月,朱毛会师,井冈山根据地开辟。同年11月,17岁的曾志生下了一个男孩。

当时医疗条件差,后方留守处并没有懂得接生的人,曾志历经艰辛,几度昏死,终生下来这个孩子,这是曾志的第一个孩子。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随时都要面对残酷的战斗,生活环境非常艰苦。这个孩子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下平安长大,自己又是否有这个精力来照顾孩子,曾志的心中一片苦楚。

她十五岁便投身革命,她的心中,装着家国天下。那个时代要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天天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她也深知,自己无法将这个孩子带在身边。

心中纵然万般不舍,孩子出生的26天后,曾志还是忍痛将孩子托付给了一位姓石的副连长抚养。骨肉分离的滋味并不好受,孩子被抱走的时候,曾志的眼泪就没停过。

石连长正是石家全,为了保护红军的孩子,他们夫妇俩给孩子取名石来发。不久之后,风云突变,曾志接到通知,要立刻撤离井冈山,跟随部队转移。

曾志还没来得及再看儿子一眼便离开了,这一分别,就是二十三个年头。

百家饭养大的孩子

石连长夫妇同样是红军战士,同样在进行着革命工作。他们不能守着孩子长大,只能将石来发放在了他外婆身边。更多的时间,是这位老人陪伴着石来发成长。

石来发七岁那年,石连长一家遭受迫害,先后牺牲。幼年的石来发,开始了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日子。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局面平常到让人心疼。革命先驱们前赴后继,为了国家舍弃一切,包括生命。而他们的孩子,因此从小就没了爹娘。

老人家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眼睛又不好,只能带着石来发出门乞讨。在井冈山,石来发一家一户讨着饭,与外婆艰难地生活着。靠着这一口百家饭,石来发慢慢长大了

1951年,时任广州电力局局长的曾志,费了不少力气委托来井冈山的同志帮忙寻找儿子。好在当地姓石的人并不多,他们顺利找到了石来发,将他带到广州,去见分离二十三载的亲生母亲。

石来发不敢相信,穷苦了这么多年,从小就没有爹娘,靠着讨饭维生的“叫花子”,竟然还有一个高官母亲。

毕竟骨肉相连,血浓于水,见到曾志的时候,石来发心中还是泛起了熟悉的感觉。母子俩四目相对,都激动到无法言语。二十多年的思念,曾志没能控制住,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我得回去守着她”

母子重逢,乃人生大喜。曾志希望儿子留在广州,在大城市里做些工作,学些文化。自己可以陪伴身边,弥补这些年欠下的母爱。但石来发心中惦记着井冈山那位年迈且双目失明的老人。

“外婆已经八十多岁了,我得回去守着她,给她养老送终。如果没有外婆,我早死了。做人要有良心。”

石来发的这番话得到了母亲的认可,曾志告诉他“你做得对,知恩图报,老人家养了你这么多年,我也不能夺人所爱啊。”

虽然不舍,曾志最终还是让儿子回到井冈山。母子重逢仅匆匆见了一面,之后再度分离。

1964年,石来发第二次来到广州见曾志。这次过来,却是因为出了事。当时石来发是村里的报账员,村里的账有五毛钱对不上。害怕出事的石来发,打算过来广州投靠母亲。

让石来发想不到的是,母亲直接把他撵了回去。曾志告诉他:“你在家里出了事,不管有没有挪用公款,都要回去说清楚,不能一有什么问题就躲避。”

这一分别,又是二十多年。1985年,石来发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北京,去见他们的奶奶。大儿子石金龙此时已经三十多岁了,却是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奶奶。知道奶奶是了不得的大官,他动了心思。

石金龙向奶奶提出了想将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户口的要求,那个时候曾志是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这样的要求对她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小事。但是曾志拒绝了大孙子的请求,没有帮这个忙。

心中存着无限的亏欠,但曾志这一生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去照顾过石来发的家庭。石来发也在井冈山上,老老实实做了一辈子的农民。

“英雄不论出处”

在母子重逢不久后,石来发也改名为“蔡石红”。蔡是他的父亲蔡协民的姓,石是养父石家全的姓,红则代表着红军,代表着井冈山这块红色的土地。

曾志说“英雄不论出处”,或许是对石来发留在井冈山这个决定的认可,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个岗位的人民一起努力,无论是农民,还是放映员,亦或保安。

但在石来发的小妹陶斯亮看来,却是另外一个意思。

曾志曾对大孙子石金龙说过“我们还能在一起真是不容易!我有多少战友都牺牲了,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还有多少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身上流的是谁的血。和他们比,我们真是再幸福不过了。”

因为陶斯亮一直有一个疑问,石来发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曾志心中的想法是“不都是烈士后代么,不要搞那么复杂。”

无论石来发的父亲是谁,他都是革命的后代。他既然由石连长一家抚养长大,那他就理应传承石家的香火。

可是陶斯亮认为,大哥的亲生父亲是谁,这个问题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石来发是蔡协民看着出生的,是石连长一家抚养长大的,他并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夏明震的人。

“杀了夏明震,还有后来人!”

夏明震是曾志的第一任丈夫,是中国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非常卓越的其中一位领导人,为党立下了丰功伟业。

他建立了湖南郴县苏维埃政府,他参与发动了“湘南暴动”,但在反动分子煽动的反革命暴乱中,他一家五兄弟姐妹全部为革命而牺牲了,夏明震被暴乱分子捅了几十刀后曝尸河滩。

石来发从出生的时日推算,很有可能是夏明震的儿子。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的夏家还有后人,这对于革命战士们来说,是多么大的慰藉。

所以陶斯亮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情,想从母亲那得到答案。这不仅是血缘的继承,是香火的延续,更是昔日峥嵘岁月的无声认可。

夏家英烈们牺牲时都还那么年轻,还没来得及留下后代。若是还有后人,那对中国革命史上牺牲最惨重的家庭,是何等的安慰。

在曾志去世的前几天,女儿陶斯亮在母亲床前,依旧询问着这个问题“妈,大哥的父亲究竟是谁?这很重要!”

在沉默过后,曾志终于说出了那个最可能的答案“石来发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

纵观中国革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数伟人先烈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进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无数个可诉说的故事。

战争年代的残酷,让多少骨肉分离频频上演,多少孩子身上流着不知道谁的血脉。石来发的父亲究竟是谁,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

革命的血脉也需要传承,不仅是血缘的传承,也是要当代人将那段时光里的坚韧不拔、廉洁自律、坚定不移、无私奉献等革命品质传承下来。

当然,石来发的父亲是夏明震,对中国革命者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欣慰。

文/赵贺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