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社会 > 正文

​跨越时间和国界的《父亲》

2024-06-26 16:09 来源:网络 点击:

跨越时间和国界的《父亲》

《父亲》系列手稿 1979

《父亲》系列手稿最终定稿 1980

《重读美术史-西方部分》 2010-2015

《父亲变形之二》 2003

◎余木匀展览: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展期:2022.6.8-7.18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一张画的影响力能有多大?即使从未进过美术馆,你也一定见过这幅作品:金黄的麦浪中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农端着碗面对我们,他沟壑纵横的面庞显示出岁月与劳动留下的痕迹,举碗的双手结实而苍老,也许时间刚好是正午,烈日下他的双眼深陷于眼窝的阴影中,碗里的半碗水暗示他可能是在农活的间隙喝口水,休息一下,便与路过的我们相遇了。从“守粪人”到《父亲》这张《父亲》曾经被选为教科书插图,也在许多杂志和报刊上刊登过,可能很难再有一张图像能如它这般触动我们:土地、父亲、农民与金黄的粮食,瞬间将我们带回农事生产的年代,巨幅肖像里老农饱经风霜的脸有如一座纪念碑。尽管观众出身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生经历也是各不相同,但《父亲》唤起的是一种集体记忆与历史回响,当你站在画面前,就很难不为之动容。打动你的是一个具体的人也是一个经典形象。就具体的人来说,我们可以从画家自述的回忆里找到些许线索:“……他用牛羊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粪池,被寒冷挤到墙角里。”1975年,罗中立发现了一位守着粪池的老农民,那时粪池是公家的重要财产,也是浇地农肥的重要来源,于是每个公厕都会有这样的一位“守粪人”,负责看管自家公社的粪肥不被窃取和盗用。在锣鼓喧天的除夕夜,这个老农民依然守在他负责看管的粪池外,按理来说,这是特别为他安排的位置,因为他已经不再是青壮年,做不了重体力劳动,于是就到这里来看粪池了。老农的经历打动了罗中立,加上他下乡时曾与房主邓开选同吃同住,他们的形象和精神逐渐融合,成为罗中立画中的人物原型。多年后,《父亲》中的那位老农民已经变成了一个经典形象,他可能是任何一个农民,即使放到今天,我们如果来到乡村,依然会遇见几乎与画中别无二致的务农老人,老实,勤劳能干,不多话,我们的文明就建立在他们的身基上。这样一个形象无需解释和注脚本身就是农耕文明精神的象征,寓意着这位与土地联结的农民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本次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罗中立回顾展中还展出了《父亲》完成前的一系列小稿。可以看到,画家首先绘制了一位举着水壶,头戴解放帽的中年男子,也许是个性和身份都不甚明显,之后改为了裹着头巾,端着碗的老年男子形象。在多次修改,尝试不同色系后,才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父亲》。从“毕加索们”到《父亲》《父亲》诞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动荡的年代,经过十年浩劫,又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寻找精神支柱,找回精神之根的期望中,罗中立找到了属于他的艺术源头,那就是乡村。本次展出的诸多水彩小稿和速写中就有他反复描绘的乡村日常场景,也许和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相比,数十年如一日的乡村生活令人感到枯燥和厌倦,但在人们拥抱现代化与城市生活,迷失在蜂拥而至的商品与新潮价值观中时,回望乡村也是对自己初心的一次检验。麦田、石磨与白日劳作夜晚赶路的山民,还有那些陪伴在人物周围的小狗、小猫,背景中显现模糊身影的母鸡,这些小动物与画中人物一般淳朴平实,它们也是乡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都被罗中立留在了他的画作里。尽管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风格就是自身的名牌,但罗中立在《父亲》后并没有一味地延续写实主义的画风,而是选择了偏向表现主义的方式。在展厅中,不同时期的绘画差别之大让人一时间难以相信出自同一画家之手。也许是考虑到这一点,策展人特意并未单纯按年代递增来排列作品而是将不同年代的作品混排,让观众可以自行感受风格变化。上世纪80年代时罗中立被公派出国游学,因此接触了大量西方油画原作:伦勃朗、高更、雷诺阿、毕加索、库尔贝、鲁本斯,众多大师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吸取养分并因此开始尝试新的绘画风格。这与他之前在《父亲》中所展示的完全相反的风格当然也引起了许多争论和不解。在一次采访中,罗中立曾被问到“为何从欧洲回来后的作品创作风格都有别于《父亲》和那个时期的作品”,于是他回答道:“艺术创作应该从艺术家自己的个人修养、文化背景、政治历史中自然生发出来,才是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我更关注农村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以及农民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中自然流露出的质朴情感。这些曾经出现在画面上苦涩、凝重和冷峻的历史反思和个人经验,与我逐渐个人化的绘画语言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艺术风格。”比起“85新潮”后的一批艺术家,这种并不算激进的改变也是艺术家个人思考与对时代进行回应的结果。在这次展览中的《重读美术史》单元中,我们会看到经过艺术家诠释并再创作的西方美术史名画,比如《重读美术史-毕加索·奔跑的女子》《重读美术史-库尔贝·双人体》以及《重读美术史-鲁本斯·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这些结实而有力的形体,富有运动感的线条重新构造了画面,几乎会让人自然地与画家的“巴山系列”作品对应起来。罗中立从美术史中吸取养分并且思考后再创作,如他本人所说:“同样的题材,跨越了30年。深受感慨的我意识到,伦勃朗一生都在重复当中,毕加索对自己不断否定,一生都在学习,追求否定。这两个都是很极端的人,都是我在艺术上的标杆,成为我艺术生涯当中重要的两个人。”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的不同形式的探索,既有《父亲》般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每一根胡须的超写实主义,也有“巴山系列”里结实有力的原始肉体,还有《重读美术史》中由富有动感的线条组成的具有版画感的图像,如此一来,艺术家在多年后再绘《父亲变形之一/二》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对自身的超越和探索。在本次展览中,两幅相隔三十年的《父亲》同时呈现于我们眼前,既让我们体会到时代的变迁,也借此进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供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