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社会 > 正文

​14岁女孩跳楼自杀,1500字遗书曝光:杀死孩子的,原来是这个.....

2024-06-25 22:55 来源:网络 点击:

14岁女孩跳楼自杀,1500字遗书曝光:杀死孩子的,原来是这个.....

文 | Cush ·主播|夏萌

本文首发小十点

前天晚上,一封满满3页纸的千字遗书,在微博上被很多人转发。

据说是一名成绩优异的14岁初中女孩,因不堪忍受父母的长期逼迫和打骂:

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了。

虽然新闻没有上热搜,事件真假尚未盖棺定论:

但是遗书内容,真的刺痛了无数网友。

看完这封遗书,我真的心如绞痛。

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文中不放出遗书的原图。

她在遗书中:

对父母交代了自己会死在外面,不会让家变成凶宅;

嘱托了跳楼时踩脏的榻榻米,要记得擦干净;

嘱托了学校图书卡请帮忙按时归还;

嘱托了3万块压岁钱和微信里的钱任由处理;

嘱托了父母手术顺利、早日康复、少加班熬夜……

却整封遗书,都没有称呼过一句父母,而是“你们”。

却说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别来烦我。

她甚至死都不想再见到父母。

看到这里,我实在是太痛心了。

痛心之余,我也忍不住思考,为什么这个女孩会如此“怨恨”父母呢?

父母是爱孩子,但他们对孩子的伤害,却过分而不自知。

这场悲剧下,没有人能说出“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太低了”之类的话。

而是终于开始反思,现在的父母,是不是真的哪里做错了。

你们爱的是

班级前十、年级前二十的我

女孩在遗书中说:

“我知道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

我知道被皮带或电线抽,腿上最疼,然后是背上,最后是双臂。”

原来,人前,这个14岁女孩:

是班级前十、年级前二十的优等生。

是父母的骄傲,是亲戚长辈口中有出息的孩子。

人后,她却是父母和朋友攀比的工具;

是长期忍受父母辱骂、打骂的撒气筒。

从小学到初一,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玩命扛下来的。

在坚信“棍棒下才有出息”的父母眼里:

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所以打不是伤害,是爱,是你现在还不懂得、以后会感激的爱。

以爱之名,所有的私心,都堂而皇之的正确。

孩子是自己的面子,是攀比的工具,是全家的指望,唯独不是孩子。

在遗书中,女孩说,父母总喜欢讲:

“我们在你这个岁数是没有怎么样,所以现在才怎么样,因此你一定要怎么样。”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不甘心接受自己的平凡,立志把孩子培养成不平凡的人。

所以在孩子看起来,他们的爱仿佛都明码标价:

这一份爱,是给这次考试成绩的;

那一份爱,是给在亲戚面前长脸的。

父母们背负着“自己决定孩子未来”的重负,自己也过得很辛苦。

可他们最不该的,是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时,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培养;

而当孩子出问题时,却把问题都推给孩子自己。

学好了,是报答,学不好,是辜负。

他们累,而孩子,其实比他们更累。

毁掉一个孩子

一句话就够了

那个14岁女孩说:

自己被父母指着鼻子骂过,睡前依然能听到父母卧室传来的骂声;

甚至被罚穿着拖鞋站在外面示众过。

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真的还一直停留在过去。

他们在意自己的面子,却丝毫不懂得给孩子留面子。

大家还记得去年那个被妈妈掌掴后,转身跳楼的14岁男孩吗?

他的妈妈被老师叫到学校后,先是在走廊当着同学的面:

用力打了他一个耳光,男孩都被这个耳光的力道打得退了几步。

看孩子低着头,妈妈还用力推他的头,手掐他的脖子,嘴里一直说些什么。

之后妈妈和老师一起离开了,男孩默立了两分钟后:

转身爬上栏杆,纵身一跃,跳楼自杀了。

没有人知道,从母亲离开到他决绝跳楼那短短的时间里,他心里想了什么。

但父母们应该知道,比扇耳光更痛的,是当众带给他的无处可逃的羞辱。

当众让孩子难堪,当众贬低孩子,已经不自觉地刻在了他们的行为模式里。

一位博主,曾分享过一个特别扎心的真实故事。

一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去复诊时正好在看书。

医生看见了便表扬她:“真用功。”

谁知孩子妈妈一听,立刻泼凉水:“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得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有些父母总是这样,不管孩子已经多受伤了:

他们还是忍不住用这种讥讽的语气和孩子交流;

用最刻薄的话,贬低、否定、摧毁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

有一类父母,他们一面似乎爱着孩子,另一面却好像跟孩子有深仇大恨一般。

会直接、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伤害孩子。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对,根本就不配被好好对待。

他们剥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却又回避了父母的责任。

他们不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承受能力这么差?

他们永远不知道,时代在变,社会在变。

孩子物质条件丰富的同时,压力在成倍地激增。

别成为压垮孩子的

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自杀,一部分是不堪重负,还有一部分,是报复。

用自己的命,来换父母的悔恨。

曾有一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忘记是什么事情,我和母亲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如果我拿着这把刀子自杀,是不是她就能够好好听我说话了。

我甚至充满快意地想象在我的葬礼上她哭天抢地的样子。

万幸的是,我没有拿起刀,但那个瞬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父母才知道悔恨,知道反思?

热销书《妈妈的悔过书》作者李柳南,也曾经历着冰与火的恶性亲子关系。

她的儿子高三时,模拟考全国前100名,考上名校不在话下,但此时,儿子却选择了退学。

时年高二的女儿,在哥哥退学后不久,也宣布退学了。

两个孩子在压抑的家庭环境里,心态已经扭曲。

他们选择用休学的方式,报复母亲。

当李柳南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她下定决心改变。

她开始试着做让步,学着尊重孩子,满足孩子需要,有一天女儿对她说:

“我从前特别想自杀,我的目的就是报复你,因为我知道我死了你会难过。

但我后来不想了,你变了,我没有自杀的理由了。”

李柳南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按下了暂停键,阻止了孩子内心的野兽。

她做到了,其他父母其实一样可以做到。

尝试着放下内心的执念,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理解他们吧。

没有尊严的教育,养不出阳光的孩子。

步步紧逼地逼迫,只会让孩子内心的光,越来越黯淡。

北大有位副教授丁延庆,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神童”。

他的夫人,也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可他的女儿却是一个学渣。

在别人看来,他们一定觉得很丢人。

但对丁副教授来说,接受孩子普通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挣扎。

“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都是一个普通人。

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会接受,对于谁都好。”

别再错怪都是青春期惹的祸;

别再埋怨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暴烈,无法无天。

孩子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

“不过是把他们当孩子,而不是工具;

不过是看见他们心里的那根刺,给予他们治愈的力量;

不过是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不是有条件的,父母的爱将永远是他们的底气。”

最后愿逝者安息,愿世间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