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生活 > 正文

​践行“双碳”,“智造”先行

2024-07-03 10:18 来源:网络 点击:

践行“双碳”,“智造”先行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通讯员 王若宇

眼下,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福加智能基地项目现场,内部装修正在有序进行中。预计明年,一个专注于能源一体化管理的智慧工厂将实现一期投产。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件兼具紧迫性、艰巨性的任务。作为江北新区重要产业平台,智能制造产业园近年来吸引了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双碳”企业,成为了助推产业转型的“绿色先锋”。

大企业抢抓机遇

“室外湿度达到97%了,现在广州应该在下雨。”7月15日,南京福加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大屏上,清晰地展示着广州地铁一个高效机房示范站的能源控制实时情况。工作人员所说是一项室外气象参数,记者打开手机天气软件一查,广州当天果然在下雨。

除室外气象参数外,制冷机房、空调系统的各类能效数据,以及项目自2018年4月投入运行至今的系统数据采集也都显示在智慧屏之中。

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跳动的数字都是在福加的能源控制系统中运行。在保障站房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上,节能减碳是能源控制的终极目标。截至发稿前数据显示,项目运行至今,已节省用电351.85万千瓦时,减少标煤1379吨,减少CO2排放3377.8吨,减少SO2排放105.6吨。

成立18年的福加专注于环境节能事业,在医药、电子、商业楼宇、实验室、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行业打造了众多节能减碳的样板工程。

老百姓所熟悉的商场或者地铁空调平均能效水平在3-3.6这一区间。而在福加的广州地铁十三号线示范项目中,其所应用的高效制冷节能技术,经权威机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得到结果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冷机房综合能效比达到6.0以上,为国内首创。简单来讲,一般一度电可送出3000瓦到3500瓦的冷量,而福加制冷节能系统一度电可送出6000瓦的冷量,节能率可达50%。

正是因为将大量的精力、成本花在了技术研发上,福加在“双碳”目标之下快速抓住了机遇。

“近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社会的认识、市场的认知和国家的战略结合在一起了,我们也得以走上节能赛道的头部。”南京福加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美说。根据福加2020年制定的五年发展规划,到2024年底,公司产值可以达到10亿元。

在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批成熟的智能制造企业在“双碳”路上,展现出厚积薄发之势。就在福加智能基地项目几公里外,英发睿能创新总部项目也在火热建设中。项目投资主体南京英发睿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电池片生产企业,已形成单晶电池片年产量6GW。在成本控制与质量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产业链下游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优质电池片。项目建成后,5年内预计可达50亿产值。

科学家纷纷入场

“双碳”目标下,新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一批科学家走在前面,将多年潜心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其中。

今年5月,智能制造产业园企业南京泰爱信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首台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该雷达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能遥感工程研究院教授夏海云领衔的激光雷达遥感团队,潜心攻关数年完成。

传统的CO2探测手段主要有点式探测和卫星探测,但点式探测具有空间范围的局限性,卫星探测虽覆盖全球但时空分辨率较低。“新型激光雷达有效弥补了点式仪器和卫星之间的探测尺度空缺,在百平方公里的中尺度区域内,可以实现其中每一个标准足球场小范围的CO2浓度遥感。”泰爱信CTO章振介绍,泰爱信研发的激光雷达还可以同时实现三维空间CO2浓度和风场的探测,不仅能够实时识别与追踪碳源碳汇,还能定量计算CO2水平传输和垂直混合,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以实现CO2通量探测的商用激光雷达。

这一“全球唯一”的雷达一改传统探测雷达庞大笨重的形象,有着“可爱”的外表:“身高”大约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白色的机身,蓝色的“手臂”托举着可转动的探头。“我们特别招引了工业设计方面的人才,现代科技创新产品既要讲究‘内涵’也要讲究‘形象’。”章振说。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到,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明显加快,新能源呈现性能快速提高、经济性持续提升、应用规模加速扩张态势,形成了加快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世界潮流。

助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气象服务的作用十分重要。

今年冬奥会期间,距离北京冬奥会主场馆1000多公里外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信大气象研究院”)团队实现了对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精细化气象预测。

目前,南信大气象科技研究院开展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气象算法、雷达和卫星应用识别等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专利授权及软著50余件,已为航空气象、能源气象和环境气象等领域提供了诸多精准化的气象服务和产品。

为先行者搭建创新平台

有了多年的技术积累,夏海云要带着自己的团队,将更多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双碳”、安全环保、智慧交通等多个领域。而实现这一梦想的载体就是正在建设的中国气象谷。

龙王山脚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侧,一个世界级气象创新平台——中国气象谷拔地而起。当前,气象谷启动区项目主体正式封顶,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入驻又近一步,让充满期待的科学家们十分兴奋。

相风铜乌,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的一种风信器,可用来指示风向。而今,一座“相风台”在气象谷之中率先建成。7月14日下午,记者走进“相风台”二楼办公区,作为首批入驻企业,中科天承(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收拾办公区。很快,公司团队会从高校实验室中走出,入驻办公。

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国内的商业气象服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气象服务中有不少研发成果和项目都与实践“双碳”相关。园区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聚力打造“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信大“双一流”大气科学学科优势,将培育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规划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气象谷和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