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礼仪知识
丧事礼仪知识
丧事礼仪知识
一)死亡和殡葬
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虽然促成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自然死亡:因生理的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
病理死亡:因各种疾病不治造成的死亡。
意外死亡:因受机械、化学、交通事故、天灾、战争等外来因素的伤害造成的死亡。
推定死亡:因公民长期失踪并超过法定期限,由法院依法确定的死亡。
死亡过程虽然在理论上可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但最终都是以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停止并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才谓之死亡。
人一旦不幸死亡,活着的人就应对死者履行"殡"和"葬"的义务。殡和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谓"殡"是指悼念逝者的礼仪活动;所谓"葬"则是指人们对遗体或骨灰所采取的掩埋方式。殡和葬共同完成了丧事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殡葬是生者对于逝者的一种悼念方式和处理程序。
(二)殡葬的一般程序
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一)召开亲属会议
办理丧事头绪繁多,为了避免手忙脚乱,建议在殡仪活动展开之前召开亲属会议,亲属会议的主要议题有:
1.确定丧仪的规模,拟定参加丧仪活动的亲友及有关单位的人员名单,统计参加仪式和丧宴的大致人数,准备奠酬和谢礼等;
2.联系逝者生前单位,确定是否需要成立治丧委员会,确定讣告内容、致悼词人、致答谢词人和追悼会主持人等;3.确定追悼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治丧的经费及分摊等;
5.对遗言中须立刻确定或处理的事项的安排;
6.人员的分工负责。
(二)整理遗体
如在医院病房内死亡,亲属可为其脱去衣服,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如死者的口、眼没有闭合,可轻轻按摩,使其合拢,再换上新衣裤即可。然后陪送其至医院太平间安息。
如在家中死亡,由子女或亲属将遗体移至硬板床上,换下脏衣服,也用温水毛巾将遗体擦净,换穿新衣裤后,将其口、眼合闭,然后将其手、足放直,以防遗体变形。按照有些风俗,还需由直系亲属替其剪净手、脚的指甲,梳理头发。这些事情可酌情处理。
(三)寿衣的选择
1.寿衣知识
寿衣就是给逝者穿的衣服。
现在,寿衣品种和花色已呈多样化,人们在剔除封建糟粕的同时,对民间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和改良,以满足丧家各种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寿衣在款式上也有性别、年龄的区别,其中性别差异明显而年龄差异些微。按照民间习俗,我国向来把老年人的丧事当作喜事来办,因而有"红白喜事"之说,因此老人的寿衣也往往采用鲜艳、花俏的颜色。寿衣的面料均采用棉、麻、绸、缎、毛,因化纤面料在焚化过程中会燃成液体,不仅影响骨灰的质量,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故一般寿衣不采用化纤面料制作。
2.寿衣的种类
应该说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是不计其数的,逝者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
衾
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
寿衣包括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
寿帽又称寿冠。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
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寿袜一般为棉布袜。寿枕寿枕以纸、布做成。按传统习俗,头枕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
寿被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长小被,处于最外层,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过去大殓时要用两条寿被,一条垫于尸身之下,一条盖于尸身之上,与棺盖隔离。现在遗体皆火化,在开追悼会时,只用一条寿被盖于逝者身上即可。
选择寿衣的关键要注意搭配,也就是说衣、裤、鞋、帽、被的款式、色彩、图案要协调,要呼应。在款式上尤其要将中式和西式区别开来,切不可上穿西装下着布鞋,中不中西不西,显得不伦不类;色彩的选择更要注意整体的调子,将零碎的色彩统一在大调子中,不可使用大面积的对比色,不然会显得杂乱、刺眼;图案同样有古典的、现代的、中式的、西式的之分,在风格上要协调、统一。此外,面料的选择还牵涉到"殡"礼的档次,一般缎织料的寿衣较为贵重,家属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寿衣。(附部分寿衣规格及价目表)
(四)选择殡仪馆
现代意义的殡仪馆以具备为丧事活动提供全面服务的功能,而成为今天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殡仪馆选择的原则
就近原则。
① 适合原则。
② 自愿原则。
(五)电话办理接尸登记
家属在领到《居民死亡殡葬证》后应尽快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遗体运至殡仪馆后,根据有关规定,应在十五日内火化。接尸登记既可以到殡仪馆的业务柜台去办理,也可以电话委托。
电话委托接尸,亲属应将逝者姓名、年龄、死亡原因、死亡地点、代办人姓名、关系、地址、电话等详细情况与殡仪馆业务人员说清楚。殡仪馆业务人员将上述情况与警署开具的殡葬死亡证明核对相一致后,会尽快接尸。
去殡仪馆进行接尸登记时,应出示《居民死亡殡葬证》,并将接尸地点、死者姓名、联系电话、联系人准确告知殡仪馆或代理机构。
丧事礼仪知识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
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
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设香烛并于停尸板下点油灯称点过桥灯。
放鞭炮
借此告知邻里家“当大事”,迷信说法是驱来捉魂的鬼卒。
举哀,沐浴整容,穿寿衣
亲人在哭泣举哀的同时还要为死者抹澡,请理发员为死者剃头可称旧时的整容。给死者穿上早已缶制只用棉布不用丝绸皮毛,有袢无纽扣的寿(老)衣,经济窘困之家也要用清洁旧衣“装老”。一切停当,摆正尸体,双脚系以棉线使之脚尖并拢向上,复“搭面纸”,完成“正寝”。
灵堂、灵牌
灵堂有无孝帏、孝幛要视家境的好坏而定。但总要在堂屋设神案供灵牌。灵牌纸制如大信到‘状内支以线香,写法为“仙逝显考(妣)某公(母)讳XX(氏)老大(孺)人之灵位。不孝男(女)XXX泣血叩首”。
穿孝、成服
父(母)亲咽气,子女立即用白布缠头带孝。成服时正式披麻戴孝;正孝子麻冠、麻衣(长背心式)、孝服、孝鞋、麻缕系腰,孝帕长九尺拖及脚背(如祖父母尤存贴圆形红纸于麻冠上,女婿亦同)。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视服孝人亲疏而异(如孝布长短……)称五服。穷苦人家制备不起孝服但必包孝帕。
亲友要送丧家金钱、香烛、冥锭以及孝帏、挽联,并亲往丧家吊祭,孝子除叩谢外不迎送并贴孝对于门“不迎不送丧家礼,自来自去吊客情。”丧家也以孝布为反馈礼。
啼更据《西后城风俗志》载:“诸子、诸妇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妇女夜五哭,逢更则哭,俗名:‘啼更’”。
设孝堂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灵堂里放两张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称“大殿”,小者称“小殿”,大桌上供猪头、公鸡、鲤鱼、馒头、糕点及各种水果,猪鼻孔里要插葱。也有的用整猪整羊作祭品。小桌上放酒壶、酒杯、碗筷、烧纸等。祭桌放丧盘、倒头灯,事前备好装着麦穰等物的白布拜垫,供吊客磕头用,两旁排列许多小型拜垫,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为死者族中辈份晚的男孩,人数愈多愈好,辈份愈晚愈好,这说明死者福寿双全,族中人丁兴旺。
灵棚正门有一块大匾,匾上书:“恭承惠吊”,以表丧主对吊客的谢意。灵堂设置因地位和贫富而异,地位高、富者,为了表示家族大、亲友多,将祭品陈放桌上,多的达几十桌,最高者称“龙门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种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飞禽走兽形状,其中一大盘为“鲤鱼跳龙门”,故称“龙门祭”。地位低的贫者,不分大小殿一张大桌上简单摆点供品,不行大礼,只是磕头而已。如灵堂设小殿者,则要行三拜九叩大礼。灵堂两边有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称“站棚人”,相传将纸人焚烧后,到冥间可变成死者的佣人,任其使役。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设放。亲朋故旧来吊唁时,孝子在灵棚内跪接来吊者。孝堂中悬挂亲友送来的挽幛,旧时,挂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档,一档一个席位。一档为祖档,即祖母娘家送来的挽幛;二档为母档,其上席为舅舅家送来的挽幛;三档为妻档,即妻子娘家送来的挽幛,其后才是其它亲戚的挽幛。
挂孝球、钉门麻人死后在门上悬挂白纸球,名“孝球”, 以示家中有丧事。死者如是家中最尊的长辈,丧家要大门上横钉一幅粗麻,俗称“钉门麻”作为丧事的一种标志。
送无常旧时,迷信认为,人死是无常鬼勾摄生魂所致,故有送无常的习俗。在死者尸体移人孝堂后,丧家携酒饭至河边、江旁、池畔、湖滨,焚化纸钱、草鞋、稻草等物,从水中送勾魂的无常鬼离去。
主丧、傧相、孝子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种(l) “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3) “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讣帖,内容与讣告同,但讣告可贴可送。而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
下报单与奔丧死者的子孙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来时,突然闪出,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奔丧之俗历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
开孝、呈白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纸钱、挽联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题主题材头题材盖亦称“写木主”、“写主牌”。古代丧礼规定,除幼丧和凶死者外,人死后,都要为其设神位,以飨祭祀。死者入殓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庙前,丧家要择日请本族或当地有名之士,为木主题主,以便长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经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点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时一并完成的。加点时须请地方绅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红笔在“王”上加点,变成“神主位”,点后将笔向后一甩数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笔在点上复点一次,俗称“点主”。点后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后跪,磕头,然后转身将主牌放置棺头。如果开吊设祭堂,则神主牌供奉灵堂内,等出殡时再将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庙内。
灵柩出殡前,丧家请题主的祭官,在棺头、棺盖上题字。题材头时,先让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题材头的绢和白布,双手献上崭新的毛笔。然后,孝子执砚跪于前,祭官题材头神位。材头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之分,字数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须拈“生”字.似男性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时故先考某公讳某灵柩”,宫式门眉扇形框中,均题“安乐宫”三字。丙边楹联大都书写“孟坡头上金童送,奈河桥边玉女迎”、“金童持壶春常在,玉女举案日月长”等。有的植材盖上留有碗口大的圆圈,用以题字,称“题材盖”,题字仍请祭官书写,题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题盖,寓镇压之意;一是按性别书写,男性老人多书写:“佑启我后人”、“是之谓不朽”等,女性老人则写:“坤德后嗣昌”、“坤柔顺利贞”等。也有少数写七个字的,男性多题:“大德锡类昌后嗣”, 女性多题:“王母瑶池添宝座”等,写法以吉徉为主。
大开门发葬的前一天,称作“大开门”。这天太凡亲友均赶来??或傧相的安排下,还不时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孙子、重孙,趴在灵堂两旁,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拜谢吊。中午丧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饭、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黄昏时上庙送汤.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结束后,吹鼓手哀乐阵阵,直至深夜,举行辞灵仪式。
扎社火又称扎纸扎,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此俗在丧葬中十分盛行,旧时富豪者不但扎“对山以库”或“金山银库”, “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千种家俱、装饰、用品,无不精美齐备,还有婢仆数辈,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这些纸扎艺术品到了上庙或出殡时,均付之一炬。迷信认为被焚烧的“社火”,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糟蹋纸扎艺术的陋俗。
上庙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之三日,谒城隆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
做佛事为了超度亡灵,祈求免除冤孽灾祸,人死后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忏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丧家念“焰口经”。焰口,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其腹大如山,喉细似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即化为火,炭,也有的说是渴望饮食、口比火焰,故称“焰口”。请和尚放焰口,少则四、五僧,多则几十僧,要设诵经的经堂和和尚起居的经厢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于客席,有素斋,在诵经中要不时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润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点,晚上要吃夜饭。
做佛事视丧家经济情况,富豪者,送殡念经、逢七念经、百日念经、除孝念经。一般人家只在出殡前一天。此俗纯属迷信活动,建国后已经逐渐被淘汰。
辞灵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殡,死者“上路”,为最后分手,此仪十分隆童,鼓乐喧天,哭声一片,在傧相或支事的安排下,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支事(也称礼赞)喊的礼仪程式,逐一进行。古代在行礼上十分讲究,什么情祝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古代九拜之礼是:
一曰稽首: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低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时间。这是子对父的拜礼。
二日顿首:也称叩头,行礼方法与稽首同,为平辈间拜礼。
三曰空首:又称拜,或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头不着地,此礼为男子常拜之礼。
四日振动: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相击,后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行空手礼,缓行顿首礼。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服五年丧服者所行之拜礼。.
另外还有奇拜、哀拜、肃拜三种,这是人际交往时的正常拜礼,不为丧俗所用。辞灵仪结束,众亲友散去,此时,死者的长女要向灵堂两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关事宜,俗称“教童子”,其内容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针在纸人的耳朵上戳一个洞,以防站棚人是聋子,到了阴间听不到使唤。因次日清晨出殡,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称伴夜,伴亡,丧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起伴柩过夜的。
引魂亦称“讨五俗”,古代丧俗。把装有粮食的瓶子与口袋放进棺材随葬,谓之“引魂”。此俗始于商封时期,后民间沿袭成为用装有粮食的瓶子和口袋随葬,使死者不受饥饿。
选吉穴、打金井相墓,选吉穴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间认为祖上墓穴选择的好坏,对下代影响极大,如果祖墓葬在风水宝地上,则下代高官厚禄,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风水不好,则家境败落,人丁也不兴旺,故在殡葬时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选择“吉壤”,阴阳先生根据晋代郭璞所传的《葬书》相墓术,用罗盘为卜具,观其“阴宅”周围的地形,风向,水流等形势,以避祸得福为标准,选择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阴阳先生选择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时,第一锹土须收藏一边,然后一直至挖好为止,井的大小、深浅,视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后,棺盖离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时,如果发现“四对头”,则需重新在墓地上择“吉穴”。“四对头”是:“生对头”、“死对头”、“硬对头”、“软对头”。如果打井时,发现有蛇、蚁、鼠、黄鼠狼等的巢穴,称生对头;如果发现有古墓和朽骨等,称死对头;如果发现块石、大块砂礓等,称硬对头;如果井下生水,称软对头。如遇上述四对头一者,则需另外择地打井,民间俗称“四不葬”。
抬殇出殡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摆路祭庄邻戚友,为死者在必经的路上设祭,称“路祭”。在丧家发丧之前,举行路祭者必须事先送去祭贴,以便到时停柩。设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设置一方桌,桌上摆香烛祭品,送葬队伍遇到祭桌后,立即停柩,祭丧者在棺头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礼。,路祭有二种,一是一家设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并行跪拜礼;一是几家共同设祭,凡参与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时,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头行四叩首礼,然后示意将桌上的祭品洒在棺前,完毕再跪拜,接着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头右旁,向路祭者磕头回谢,祭毕,继续起棺行进。
下葬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棺落葬后,鼓乐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时,孝子也解下孝巾,脱下鞋子,将挖墓穴的第一锹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时,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时走的路),二不准回头张望,三是到家后,不能先进屋,要拦门吃块糕点,然后将土倒在门后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后,将送葬的纸扎,包括幡、轿、马等焚化,焚化时须将放在轿内的四个“轿夫”取出,放于轿之四角,一起焚烧。另外将一对站棚人的脚下支架折断,:“某某上轿”、“某某骑马”。
等孝子离开墓地后,举重人员即用一根红线从棺头至棺尾的井口上拉直,在线的中间系一方孔铜币,用以测定棺柩在井穴中的正中位置,并将“引魂灯”(倒头灯)放在棺头,丢上一盒火柴,然后堆土封棺,直至坟堆高出地面一至二米止。并将“柳魂枝”插在坟的下首,即棺尾的中间,同时把“倒头饭”扣在坟顶上。殡葬完后,众人纷纷返回,但不走原路。走到村头三岔路口时,必须从烧松枝或铺盖的火堆上跨过。
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但儿子、儿媳必须同时在前行走,看谁先到家里,迷信认为,谁先跨进家门坎,便为吉利。回家后,孝子们分吃“倒头饭”,其他人必须经烧铺盖的火堆上跨过,并吃专人等候分发的糕点、糖果、然后才能进门。
绕缟子棺柩送走以后,丧家立刻将死者的铺盖、平时用过的东西及挂在门旁的缟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殇夫回来路过此处,即点火焚烧。此间,要用锹、铣等工具将铺盖挑起来烧,除芦席留下一个角外,其余东西都必须烧透烧尽。迷信认为,烧过东西,死者在阴间里就可享用,如果烧不透,则会变成残缺,死者也就无法享用了。送葬回来的人必须从火堆上跨过,并将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龙杠”,俗说可以避邪免灾。殇夫回来后,丧家设酒筵款待,饭毕,死者儿女们都分得死者一件遗物,其他亲友饭后散去。
酒席一般人家做丧事正常开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称“小开门”,只有至亲近族吃便饭,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开门”,主要酒席在这一天。往往吊客过多,从中午开席直至晚上才能结束,这叫“流水席”。送葬回来后,吃的是“回灵席”,如果是老丧,民间称“白喜事”,也称“喜丧”,在酒席上,有“偷餐具”习俗。即散席后,参加筵席的亲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汤匙、小碗等。相传喜丧碗、匙“偷”之吉利,带回去留给子孙用,一可避邪免灾,二可以添寿。为了满足吊丧者“偷”碗和匙的习俗,丧家特意准备一小批小棍具,并假装不知道。任其“偷”拿。
谢丧即孝子感谢吊丧者,有的除吊丧时谢吊外,还在葬后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携地毡,领到附近的亲友住处,作“踵谢”。叩拜过,领者高喊“谢金子啦!”铺下地毡,孝子磕头拜谢。如果路途遥远,则用谢柬谢丧。
圆坟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啼更
据《
西后城风俗志》
载:“诸子、诸妇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妇女夜五哭,逢更则哭,俗名:‘啼更’”。
设孝堂孝堂又称“灵堂”、“灵棚”、“祭堂”,是停放灵柩、祭奠死者灵魂的场所。棺柩停在主屋里,前屋外的院子里搭起宽阔的“灵棚”。正面摆着祭桌,桌后挂关竹帘,帘上糊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或“灵”字。两旁的门上各有一个小竖匾,匾文十分考究,如丧家死的是父亲,则横匾上写:“陟岵兴悲”。如丧家死的是母亲,则横匾上写:“陟屺兴悲”。两旁有挽联,也称“灵棚对子”,其内容要求点出死者与丧主的关系、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贡献,要求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令人读而生悲。无论是棚里棚外的挽联,不拘字数多少,可随意而作。灵堂里放两张桌子,一大一小,大者称“大殿”,小者称“小殿”,大桌上供猪头、公鸡、鲤鱼、馒头、糕点及各种水果,猪鼻孔里要插葱。也有的用整猪整羊作祭品。小桌上放酒壶、酒杯、碗筷、烧纸等。祭桌放丧盘、倒头灯,事前备好装着麦穰等物的白布拜垫,供吊客磕头用,两旁排列许多小型拜垫,供小孩趴棚用,趴棚的小孩多为死者族中辈份晚的男孩,人数愈多愈好,辈份愈晚愈好,这说明死者福寿双全,族中人丁兴旺。
灵棚正门有一块大匾,匾上书:“恭承惠吊”,以表丧主对吊客的谢意。灵堂设置因地位和贫富而异,地位高、富者,为了表示家族大、亲友多,将祭品陈放桌上,多的达几十桌,最高者称“龙门祭”,即在祭品上用各种材料塑成或剪成山水人勿、飞禽走兽形状,其中一大盘为“鲤鱼跳龙门”,故称“龙门祭”。地位低的贫者,不分大小殿一张大桌上简单摆点供品,不行大礼,只是磕头而已。如灵堂设小殿者,则要行三拜九叩大礼。灵堂两边有一对纸扎的金童、玉女,称“站棚人”,相传将纸人焚烧后,到冥间可变成死者的佣人,任其使役。金童、玉女按男左女右设放。亲朋故旧来吊唁时,孝子在灵棚内跪接来吊者。孝堂中悬挂亲友送来的挽幛,旧时,挂幛的位置十分考究,分三档,一档一个席位。一档为祖档,即祖母娘家送来的挽幛;二档为母档,其上席为舅舅家送来的挽幛;三档为妻档,即妻子娘家送来的挽幛,其后才是其它亲戚的挽幛。
挂孝球、钉门麻人死后在门上悬挂白纸球,名“孝球”, 以示家中有丧事。死者如是家中最尊的长辈,丧家要大门上横钉一幅粗麻,俗称“钉门麻”作为丧事的一种标志。
送无常旧时,迷信认为,人死是无常鬼勾摄生魂所致,故有送无常的习俗。在死者尸体移人孝堂后,丧家携酒饭至河边、江旁、池畔、湖滨,焚化纸钱、草鞋、稻草等物,从水中送勾魂的无常鬼离去。
主丧、傧相、孝子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孝子手中拿“哭丧棒”,亦称“丧杖”、“哀杖”。哭丧棒用竹或木制成。其中父丧用竹杖,称“苴杖”,母丧用桐木杖,称“削杖”。原丧杖是用于孝子拄扶,因孝子过度哀伤,造成身虚体弱,行走困难,设杖以扶持。后来逐渐演变成俗,为丧礼中的一种规定。原丧杖长一米,主要用于扶拄,后演为三十公分,主要用于丧礼仪俗。
成服即丧礼大殓后,死者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穿着应持的丧服,叫“成服”。古代为亡者服丧的丧服分五等,称“五服”。五服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之内的亲属称“五属”,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关系。“斩衰”是五服中最高的一级,服丧最重,最低的一级是“缌麻”,服丧最轻。由于等级不同,守孝期和丧服不同。“斩衰”守孝三年,“齐衰”守孝一年。随着社会的变革,到了清末以后,五服制不行,而行服孝。服孝分三种(l) “重孝”: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承重孙(子亡,长孙按子成服)为祖父母,着素服、束麻绳、头戴孝箍,女顶白长巾,服穿麻边白鞋。停灵、三七、五七。(2)叔父母、堂伯叔父母、姑父母顶白布短手巾,孙为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为舅父母,侄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顶白布手巾,停灵期服孝,其后则除。(3) “全破孝”:内外亲吊客,每人一条白布手巾,葬后即除去。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孙辈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缝一用红绒扎成的圆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称“封鞋”,鞋跟处不封死,留一宽缝,加缝红布一条;鞋脸正中各缝一红线球。孙女无帽,则头扎一白布宽带,于前额正中部位缝红绒球一个,鞋同孙男,这三个绒球称“缨儿”。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孙、外孙女服孝时也要带缨,红线球按男左女右,缀于孝帽和封鞋的偏侧,裕称“歪缨”。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市面上有麻制红线球出售,则红线球就改为麻制红线球。建国后又改孝服为佩带黑纱,红绒球则缀在黑纱上。
对请来的抬殇人员及其它帮忙人员,一律给孝帽。
报丧人死后,由死者的儿孙、侄儿、侄孙们分头给与死者有往来的亲朋、故旧报信,称“报丧”。报丧分“口传”与“文告”,口传即报丧者分别奔赴亲友家,将死者的故因、亡故时间简略向亲友说明,然后告之分孝情况以及开吊、送葬日期。有的报丧特别讲究,孝子报丧须赤脚敞头、披麻。到亲友家须叩头报丧,路遇亲朋故旧,也须叩头。到一家,必须在这一家吃三个熟鸡蛋,才能离开。有时亲友不在家,报丧者必须在此家舀一口水喝,喝后才好离开。孝子在村中挨户“报丧”时,要户户下跪,路遇长老也要下跪敬告。
文告又称“讣告”,也称“讣闻”、“讣音”、“讣文”、“讣式”等,由古代“赴告”演变而来。古代诸候以崩薨祸福相告,曰“赴告”。“赴”同“讣”。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面报丧又出现了新的形式―― 讣帖,内容与讣告同,但讣告可贴可送。而讣帖篇幅小,只宜投送个人。讣告、讣帖都须在死者出殡前送出,以便亲友及时做好吊丧的准备。讣文用白纸书写,白为凶事的代表色,显得肃穆、悲痛。
下报单与奔丧死者的子孙奔走亲友家报丧时,因重孝在身,不能进亲友家门,要等候于门外,当亲友出来时,突然闪出,跪地磕一响头,泣告丧情,称“下报单”。
奔丧之俗历史悠久,客居在外的人或亲友,听到亡故噩耗,急忙赶回料理丧事或前往吊唁。
开孝、呈白丧家报丧或发讣告于亲友,葬前一、二天,亲友便带上花圈、香烛、纸钱、挽联等来丧家吊唁。待亲友、邻里聚集稍多,主人便以白布丈余包裹于头上,表示吊丧开始。亲友前来吊孝,要先到灵床前行礼,礼毕,丧家跪呈致吊者孝巾一条,巾长四至五尺,白色,多以白粗布为之。致吊者接孝巾后,立即顶之于头,或系之于腰,否则被视为失礼。
题主题材头题材盖亦称“写木主”、“写主牌”。古代丧礼规定,除幼丧和凶死者外,人死后,都要为其设神位,以飨祭祀。死者入殓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列宗庙前,丧家要择日请本族或当地有名之士,为木主题主,以便长期奉祭。一般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经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点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时一并完成的。加点时须请地方绅士或有威望的老者,用红笔在“王”上加点,变成“神主位”,点后将笔向后一甩数丈,拂袖而去。再由孝子用墨笔在点上复点一次,俗称“点主”。点后孝子在前跪,捧主牌,次子等在后跪,磕头,然后转身将主牌放置棺头。如果开吊设祭堂,则神主牌供奉灵堂内,等出殡时再将其供奉在主屋堂柜上,或列人宗庙内。
灵柩出殡前,丧家请题主的祭官,在棺头、棺盖上题字。题材头时,先让孝子跪下,向祭官呈上题材头的绢和白布,双手献上崭新的毛笔。然后,孝子执砚跪于前,祭官题材头神位。材头神位格式一般有老年人与年轻人之分,字数按“生、老、病、死、苦”推算,必须拈“生”字.似男性为例,老人的神位格式是:“时故先考某公讳某灵柩”,宫式门眉扇形框中,均题“安乐宫”三字。丙边楹联大都书写“孟坡头上金童送,奈河桥边玉女迎”、“金童持壶春常在,玉女举案日月长”等。有的植材盖上留有碗口大的圆圈,用以题字,称“题材盖”,题字仍请祭官书写,题法各地不一,一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题盖,寓镇压之意;一是按性别书写,男性老人多书写:“佑启我后人”、“是之谓不朽”等,女性老人则写:“坤德后嗣昌”、“坤柔顺利贞”等。也有少数写七个字的,男性多题:“大德锡类昌后嗣”, 女性多题:“王母瑶池添宝座”等,写法以吉徉为主。
大开门发葬的前一天,称作“大开门”。这天太凡亲友均赶来??或傧相的安排下,还不时到村口迎接吊客。死者的孙子、重孙,趴在灵堂两旁,向前来吊唁的亲朋回拜谢吊。中午丧家以便筵招待,一般大米饭、四菜一汤。有的人家吊客多,从中午就开始置酒席,一直可延续到晚席。黄昏时上庙送汤.晚上放焰口(做佛事),晚席结束后,吹鼓手哀乐阵阵,直至深夜,举行辞灵仪式。
扎社火又称扎纸扎,此俗是由唐宋时期的随葬器物演变而成的,此俗在丧葬中十分盛行,旧时富豪者不但扎“对山以库”或“金山银库”, “鹿鹤羊马”及“车轿”等,更有甚者扎“冥宅”,门房、茶房、轿厅、大堂、卧室、及千种家俱、装饰、用品,无不精美齐备,还有婢仆数辈,其形与生人住宅无异。即是普通人家,死者男性,必扎马,死者女性,必扎轿,站栩的金童玉女也不可少,直到今日,扎“社火”之俗仍然流行。可惜这些纸扎艺术品到了上庙或出殡时,均付之一炬。迷信认为被焚烧的“社火”,到阴间就变成真物真人,供死者享用。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人力、财力、糟蹋纸扎艺术的陋俗。
上庙人死后,丧家要谒祀神祠,有的人死次日,谒土地庙,死之三日,谒城隆庙,多烧楮镪,称作上庙。
做佛事为了超度亡灵,祈求免除冤孽灾祸,人死后要做佛事,其中有放焰口、拜水忏等。
放焰口是指僧人替丧家念“焰口经”。焰口,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其腹大如山,喉细似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即化为火,炭,也有的说是渴望饮食、口比火焰,故称“焰口”。请和尚放焰口,少则四、五僧,多则几十僧,要设诵经的经堂和和尚起居的经厢屋,招待和尚的酒席要高于客席,有素斋,在诵经中要不时地送茶、糖茶、冰糖茶,以润嗓子,除正席外,早晨要吃早点,晚上要吃夜饭。
做佛事视丧家经济情况,富豪者,送殡念经、逢七念经、百日念经、除孝念经。一般人家只在出殡前一天。此俗纯属迷信活动,建国后已经逐渐被淘汰。
辞灵即向死者灵魂告别,此仪在出殡前一天夜晚举行,一般在夜间十二点以前,旧时称几更几分。因第二天清晨出殡,死者“上路”,为最后分手,此仪十分隆童,鼓乐喧天,哭声一片,在傧相或支事的安排下,举行辞灵仪式,根据支事(也称礼赞)喊的礼仪程式,逐一进行。古代在行礼上十分讲究,什么情祝什么礼,都有严格规定,古代九拜之礼是:
一曰稽首: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左手按在右手上,头缓缓低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时间。这是子对父的拜礼。
二日顿首:也称叩头,行礼方法与稽首同,为平辈间拜礼。
三曰空首:又称拜,或拜手。行礼时,屈膝跪地稽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手至地,接着俯头至手。所谓“空”,即头不着地,此礼为男子常拜之礼。
四日振动: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相击,后再叩拜。
五曰吉拜: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行空手礼,缓行顿首礼。
六曰凶拜:也是古代丧俗拜礼,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服五年丧服者所行之拜礼。.
另外还有奇拜、哀拜、肃拜三种,这是人际交往时的正常拜礼,不为丧俗所用。辞灵仪结束,众亲友散去,此时,死者的长女要向灵堂两旁的“站棚人”即“金童玉女”交待有关事宜,俗称“教童子”,其内容为父母的性格、癖好、食宿行等事宜。交待前,先用针在纸人的耳朵上戳一个洞,以防站棚人是聋子,到了阴间听不到使唤。因次日清晨出殡,此夜有“伴宿”之俗,伴宿亦称伴夜,伴亡,丧家多在棺旁守一夜,以表示“永别”前的奠念。亦有前来吊唁的亲友一起伴柩过夜的。
引魂亦称“讨五俗”,古代丧俗。把装有粮食的瓶子与口袋放进棺材随葬,谓之“引魂”。此俗始于商封时期,后民间沿袭成为用装有粮食的瓶子和口袋随葬,使死者不受饥饿。
选吉穴、打金井相墓,选吉穴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俗,淮安民间认为祖上墓穴选择的好坏,对下代影响极大,如果祖墓葬在风水宝地上,则下代高官厚禄,甚至可以登皇位。如果祖墓风水不好,则家境败落,人丁也不兴旺,故在殡葬时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选择“吉壤”,阴阳先生根据晋代郭璞所传的《葬书》相墓术,用罗盘为卜具,观其“阴宅”周围的地形,风向,水流等形势,以避祸得福为标准,选择墓穴。
打金井即挖墓穴。在阴阳先生选择好的墓地上,按卜定的方位,破土挖穴。打井挖土时,第一锹土须收藏一边,然后一直至挖好为止,井的大小、深浅,视棺材的大小而定,以容下棺材为宜,穴之深度比棺高五十公分,即落棺后,棺盖离地面五十公分。有的找金井时,如果发现“四对头”,则需重新在墓地上择“吉穴”。“四对头”是:“生对头”、“死对头”、“硬对头”、“软对头”。如果打井时,发现有蛇、蚁、鼠、黄鼠狼等的巢穴,称生对头;如果发现有古墓和朽骨等,称死对头;如果发现块石、大块砂礓等,称硬对头;如果井下生水,称软对头。如遇上述四对头一者,则需另外择地打井,民间俗称“四不葬”。
抬殇出殡又称“抬重”、“举重”,即抬棺材。抬重人员称“殇夫”。出殡前,丧家就要请好殇夫,出殡前夜,丧家要专设酒席款待殇夫,死者家属向殇夫安席,以示请之帮忙。殇夫以抬杠抬送灵柩,抬殇人员的多少,视棺材的大小,墓地的远近而定,一般八人或者十六人。民俗规定,棺材在起重后必须一口气送至墓穴,中途不准落地,抬时须十分谨慎,切忌发生事故,否则系对死者不敬,对丧家不吉利。因此,殇夫必须在抬殇中轮换,为了使出殡不发生事故,丧家一直跟随员柩左右,不时问殇夫作揖,以求他们平安抬到墓地。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摆路祭庄邻戚友,为死者在必经的路上设祭,称“路祭”。在丧家发丧之前,举行路祭者必须事先送去祭贴,以便到时停柩。设路祭者要提前在路旁设置一方桌,桌上摆香烛祭品,送葬队伍遇到祭桌后,立即停柩,祭丧者在棺头脆拜叩首,有的行三拜九叩礼。,路祭有二种,一是一家设祭,全家人在路旁等候,并行跪拜礼;一是几家共同设祭,凡参与者都要等候路旁,祭奠时,先由一主祭者跪在棺头行四叩首礼,然后示意将桌上的祭品洒在棺前,完毕再跪拜,接着其他人一一跪拜。在路祭中,孝子一直跪在棺头右旁,向路祭者磕头回谢,祭毕,继续起棺行进。
下葬
墓穴挖好后,即举行“落葬”仪式。落葬时,鼓乐齐鸣,先将陪葬物品放于坑底,并在坑底撒铜钱等硬币,孝子们从坑底将铜钱等检起一、二枚带回,然后将杠索解下,用绳索兜住棺底,将棺缓缓放落坑内。
棺落葬后,鼓乐停,送葬者均解下孝巾、孝帽。此时,孝子也解下孝巾,脱下鞋子,将挖墓穴的第一锹土用衣襟兜回家中。在返回时,一不能走原路(送葬时走的路),二不准回头张望,三是到家后,不能先进屋,要拦门吃块糕点,然后将土倒在门后或者水缸根底。
在棺柩落葬后,将送葬的纸扎,包括幡、轿、马等焚化,焚化时须将放在轿内的四个“轿夫”取出,放于轿之四角,一起焚烧。另外将一对站棚人的脚下支架折断,:“某某上轿”、“某某骑马”。
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但儿子、儿媳必须同时在前行走,看谁先到家里,迷信认为,谁先跨进家门坎,便为吉利。回家后,孝子们分吃“倒头饭”,其他人必须经烧铺盖的火堆上跨过,并吃专人等候分发的糕点、糖果、然后才能进门。
绕缟子棺柩送走以后,丧家立刻将死者的铺盖、平时用过的东西及挂在门旁的缟子,背到三岔路口,等殇夫回来路过此处,即点火焚烧。此间,要用锹、铣等工具将铺盖挑起来烧,除芦席留下一个角外,其余东西都必须烧透烧尽。迷信认为,烧过东西,死者在阴间里就可享用,如果烧不透,则会变成残缺,死者也就无法享用了。送葬回来的人必须从火堆上跨过,并将手中的工具放在火上烤一下,叫“燎龙杠”,俗说可以避邪免灾。殇夫回来后,丧家设酒筵款待,饭毕,死者儿女们都分得死者一件遗物,其他亲友饭后散去。
酒席一般人家做丧事正常开吊三天,第一天是“家奠”, 又称“小开门”,只有至亲近族吃便饭,第二天是“正吊”,又叫“大开门”,主要酒席在这一天。往往吊客过多,从中午开席直至晚上才能结束,这叫“流水席”。送葬回来后,吃的是“回灵席”,如果是老丧,民间称“白喜事”,也称“喜丧”,在酒席上,有“偷餐具”习俗。即散席后,参加筵席的亲友每人“偷”一、二件,其中有酒杯、汤匙、小碗等。相传喜丧碗、匙“偷”之吉利,带回去留给子孙用,一可避邪免灾,二可以添寿。为了满足吊丧者“偷”碗和匙的习俗,丧家特意准备一小批小棍具,并假装不知道。任其“偷”拿。
谢丧即孝子感谢吊丧者,有的除吊丧时谢吊外,还在葬后第二天黎明,由一人携地毡,领到附近的亲友住处,作“踵谢”。叩拜过,领者高喊“谢金子啦!”铺下地毡,孝子磕头拜谢。如果路途遥远,则用谢柬谢丧。
圆坟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下葬仪式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
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综合自网络,本文仅用于欣赏无任何收取利益行为)
-
- 从愤怒到喜悦,从残酷到温暖-读莫泊桑《西蒙的爸爸》
-
2024-11-05 00:07:43
-
- NBA史上最强的五大中锋:张伯伦位居第三,第一巅峰时堪称无解
-
2024-11-05 00:05:28
-
- 80式冲锋手枪全自动武器,采用了多功能设计,作战能力强
-
2024-11-05 00:03:14
-
- 10月16日蔡英文惊人决定,两岸统一或将实现,台海传来新消息
-
2024-11-05 00:00:59
-
- 《宝可梦》叉字蝠的优势永远在高速,输出对它来说是次要的?
-
2024-11-04 23:58:44
-
- 中国人为什么叫chino,这是我见过最好的解释,不要太贴切
-
2024-11-04 23:56:30
-
- 秦时明月第六季更新消息流出,天明将上演开挂大戏,星魂要被虐了
-
2024-11-04 23:54:15
-
- 你知道国际巨星张国荣自杀的原因吗
-
2024-11-04 23:52:00
-
-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
2024-11-04 23:49:46
-
- 地铁32号线横空出世,来广营人出行更方便
-
2024-11-04 23:47:31
-
- “BBoom BBoom”成新一代洗脑歌
-
2024-11-04 18:14:41
-
-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
-
2024-11-04 18:12:26
-
- 散打人物|杜振高,最能打的裁判
-
2024-11-04 18:10:12
-
- 黄易《覆雨翻云》
-
2024-11-04 18:07:57
-
- CPU涨价后,i5 8400和i5 8500应该怎么选择,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
2024-11-04 18:05:42
-
- “眼线男” 张一山画眼线痞帅啊!男生化起妆没女生什么事了!
-
2024-11-04 18:03:28
-
- 走进县城看发展: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
-
2024-11-04 18:01:13
-
- 同志酒吧,大家都了解它吗?
-
2024-11-04 17:58:58
-
- 沙鲁克汗新片引爆印度院线 片中扮演又矮又小的男人
-
2024-11-04 17:56:43
-
- 蛤肉干的好吃做法!蛤肉干就是蛤蜊肉干哦
-
2024-11-04 17: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