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叶名琛六不总督简介(叶名琛最后结局怎么样)

2024-04-25 01:16 来源:网络 点击:

叶名琛六不总督简介(叶名琛最后结局怎么样)

“六不总督”叶名琛,曾杀人如麻,被英军俘虏后绝食而亡!

叶名琛是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曾被人评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遭到后人诟骂。

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原因很简单,英国军队的进攻时机是精心选择的。当时为了镇压省内“洪兵”(天地会)起义,叶名琛的主力部队此时正好远离了广州城。

这时,叶名琛只能临时招募壮勇抵御外国侵略者,而其使用的武器是传统的火药枪、大刀长矛乃至沙石等。

对此,英国公使包令不免轻蔑地嘲讽道:

“以野蛮时代的武器与兵法,同当今昌明的科学所发明的各种武器及首屈一指的海陆作战相抗争,其结果只有一个。”

包令没有说结果是什么,但言及于此,何待明说。

英国军舰在炮击广州时,清军没有进行炮火回击。只有英军侵入广州城时,清军士兵才有机会反击并杀死了一百二十八名侵略者。

广州城破后,叶名琛以前往文庙拈香为借口避居旧城巡抚衙门,总督衙署则被英国人占领。

好在英军兵力有限,他们并没有统治广州全城的能力。在广州乡勇的袭扰下,英军撤出广州,退往虎门等待后援部队。

而这时,印度发生大起义,英军后援部队被中途调走。因此,叶名琛顺利地收复了广州。

在英国人的打击下,叶名琛看起来十分窝囊,简直就是“不抵抗主义”的鼻祖。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软弱的人。

1852年,时为广东巡抚的叶名琛一举击溃由凌十八统率的农民军,迫使正徘徊在湘粤桂边境的洪秀全太平军全力北进而不再觊觎两广。

1854年,两广境内又现“洪兵”起义,局面几乎失控。在叶名琛的苦心经营下,这才得以力挽颓势。

在镇压“洪兵”起义时,已升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毫不手软,广州刑场上尸首遍地,鲜血横流,堆积如山。

在“洪兵”起义势头最猛的时候,叶名琛亲自勾决犯人,最多的一天要杀近千人,而平时也“有八百名被捕的叛乱者在刑场被斩首”,“如果一天只有三百到四百人被处决,就认为是很少了”。

成千上万颗的人头染红了叶名琛的红顶子。他甚至为此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

印度起义被英军镇压后,叶名琛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1857年9月下旬,英国专使额尔金来到香港。在他的背后,除了实力强大的英军外,还有因“马神父事件”纠集而来的法军。

在与法美两国协调后,额尔金给叶名琛送来照会,其中简单明了地提出了三项要求:入城、赔款、修约。限十日内答复。

英法联军的剑拔弩张令广州全城震动,但叶名琛仍认为其虚张声势。

有人请求“往敌船一探,或可转圜”,叶名琛即怒斥:谁敢去我就参他一本。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大举进攻,炮弹再度射入督署。叶名琛依旧镇定,还在从容地捡拾文件。有人劝他赶紧避走,他且安慰说:“只有此一阵,过去便无事。”

次日,英法联军破城拥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及广东巡抚柏贵甩开叶名琛与侵略者媾和,而叶名琛仍旧避居旧城。

直到一周后,也就是1858年1月5日,他终于被忍无可忍的英军抓走了。

其实叶名琛被俘是有原因的。

据叶名琛的自述,他曾派了不少探子到香港,这些人为他提供大量的所谓“情报”。而对于这个经营多年的谍报系统,叶名琛颇为自得:

“我合数十处报单互证,然后得其端绪。”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些本职为商人的探子不过是将香港公开出版的一些新闻作为情报来源,而且其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有意无意的曲解。

譬如,叶名琛分析完情报后,其一直以为英法联军只是为“入城”,实则差之千里。

如此,怎么可能有胜算呢?

叶名琛是1858年1月5日被捕并被带上“无畏号”军舰的,但直到四十八天后(2月23日),军舰才驶离香港。

这位昔日的天朝一品大员虽然被俘,但他极力维持其庄重高贵而有教养的形象。有人偶然上舰并向他脱帽致意时,他也极有礼貌地欠身脱帽还礼。

据观察者说,进入大洋后,叶名琛在没人时就坐在舷窗边,饶有兴趣地观看沿途海上风景。但一有人来,他就保持正襟危坐的庄重姿势,以示他对经过的地方毫无兴趣。

3月12日,“无畏号”抵达加尔各答。叶名琛于次日被请下军舰。

据描述,当天他仍像往常一样在七点准时用早餐,然后穿戴整齐,戴着朝冠,仪表堂堂地坐上了接他上岸的驳船。

随后,叶名琛被囚禁在一处名叫“威廉炮台”的地方。

在这里,英方请了一个翻译给他读报纸。当听到英国新闻时,他总是显得非常有兴趣。特别是听到巴麦尊内阁垮台时,他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

叶名琛曾将自己比作苏武,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清廷怀抱。

可惜的是,到异国他乡后未竟其志,叶名琛即于1859年4月2日突然去世。

据仆人云,叶名琛到印度后,带去的食物吃尽。他们请求出去添买,叶名琛不准。

叶名琛本以为会被带到英国本土,到时好与英国女王理论一番,据说女王是个明事理的人,叶名琛想当面质问女王会为何无故发起战争,究竟孰是孰非?希望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说女王与清廷和好。

不想日复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滞留加尔各答,所带粮食吃完,叶名琛绝食而亡。

薛福成给叶名琛的“六不”评价不免有失公允,历史学家黄宇为之辩护道:

“不战”,其实是无兵可战;“不守”,是因无法守;“不死”,叶可能就是自杀;“不降、不走”,是不能“降”也不能“走”。

设身处地地为叶名琛考虑,他的“不走”实则是受朝廷王法所限,因官员弃城而走者必受重惩,乃至送命。

实质上,叶名琛不是败于“不战不守、不降不走”,而是败于英军的船坚炮利以及因镇压各地义军而引发的兵力分散与广州城防空虚。

英国人柯克曾这样评价叶名琛:生活简朴、意志坚强、性情顽梗,但“就私人生活而言,他是一位极可敬的中国人”。

广州成立傀儡政府后,英国人认为:“叶名琛无疑是英勇、果断的人,广州人一定为有这么一个父母官而骄傲。”

叶名琛最后的绝食而亡也充分彰显了他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