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为何会有那么多选择跟随他们

2024-04-12 11:14 来源:网络 点击: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为何会有那么多选择跟随他们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赵泽宁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战争频仍,王朝更迭,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小则劳民伤财,大则改朝换代。

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使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并影响着个人的命运和成长。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军事研究的重要性在我国两干多年前就被充分认识到,流传下来的大量兵书典籍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军事水平的起点非常高,且理论形成早。

关于中国古代的战争,现今研究者多是从战争类型、战争意义、军事策略、社会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偶尔涉及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宣传策略却是蜻蜒点水。

“策略”之意在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目的一致的计划谋略。而战争中的宣传策略本质上是为了战争动员及增强优势。

本文的研究暂时虽不能囊括全局,但力求将陈胜吴广起义一事中的宣传策略作较全面、深入的剖析,以便能够管中窥豹,探索些许个中原理。

陈胜吴广起义也称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它紧承第一个封建王朝秦,为其覆灭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力量,奠定了楚汉争霸的格局。

关于大泽乡起义,史书多有提及,尤为重要的是司马迁《史记·三十世家·陈涉世家》以及班固的《汉书·传·陈胜项籍传》。

这次起义始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当年十二月陈胜被杀,历时共六个月。虽然短暂,却也恢宏壮烈,引人深思。

秦王朝建立初始,不仅刑罚严苛,且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大坟”等浩大工程,百姓处于极端贫穷与痛苦之中。

及至二世胡亥,残暴奢侈比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各地反秦势力蠢蠢欲动,正是时势造英雄之际。

陈胜之属于当年征发戍边途中为大雨所阻,久不能进,宿屯于蕲县大泽乡。

陈胜时为屯长,以为失期当斩,乃与另一屯长吴广密谋起事。后广获响应,反秦之火呈燎原之势。

然诸将自立为王,狼烟四起,加之陈胜称王后故步自封,凉薄冷酷,张楚很快走向了灭亡。

本文想要探讨的不在于战事如何演进,而在于陈胜吴广在这次起义初期所使用的宣传策略。

何以“瓷牖绳枢之子”,能够“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

一:注重谋划,鼓舞士气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自古以来,军事家没有不善谋略者。

而这谋略方寸之中,不离诡诈,也无正义邪恶可言,只是为了达到某种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而已。

陈胜在起义前毫无基础,既无贵族背景,像项羽、刘邦一样为六国贵族后裔;又无军事实力,或兵备充足,或富甲一方。

正如太史公所记,“陈涉饔牖绳枢之子,田亡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然而陈涉的抱负和谋划成就了他的“一飞冲天”。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日:‘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在少年时期便不甘平庸,忧心前途,自比“鸿鹊”,可见其志向远非一般乡野村夫能及。

而后与吴广密谋时又将国家要闻说得头头是道,使吴广心甘情愿听命于他。

这时的陈胜已初步具备领导者的能力,而如何获得第一股兵力将是最大的问题。

在陈胜吴广有意起事之时,离他们最近的便是这九百壮丁。虽然遇雨受阻,人人自危,但是在秦的高压统治下造反并不是常人敢想的。

二人在占卜以自信的同时也筹划着如何获得众人的响应和支持。

第一,“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这一招亦是“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

当徒众中有人剖开这条塞有“陈胜王”布条的鱼后,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对陈胜称王这件没有发生的事产生怀疑、恐慌。

第二,“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加强 “丹书鱼腹”的效果。

古人极信鬼神,陈胜派吴广深夜假造鬼火,并以狐狸之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这般毛骨悚然,也必定会起到震慑人心的效果,使他们对陈胜既敬又怕。

陈胜吴广的这番谋划,步步推进,切中要害。

首先,从策略上看,因为面对的是乡野小民,用鬼神之事来引导民意是非常适用的。

历史上很多君王也都利用出生异象、奇遇、征兆等来神化自己,使百姓乐于口口相 传。

“君权神授”使陈胜瞬间获得发言权和领导权,确认了其“意见领袖”的权威地位。

其次,百姓在秦的统治下疲惫不堪,虽不敢直言,却都心生怨恨。

“陈胜王,大楚兴”带给徒众秦将覆灭的希望,也给了他们另一个选择,相比于鬼神之事的惊惧,顺应众人对新生活的希望无疑是鼓舞了他们。

这对陈胜的下一步谋划是有奠基作用的。

二:趁势造势,激发斗志

《孙子兵法·势篇》曰:“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当天下处于危局却无人擅动时,正如“圆石于千仞之山”,只需有人用力推之,便顷刻而下。

当秦王朝在胡亥的统治下日渐灰暗萎靡,百姓深受荼毒,原六国贵族敢怒不敢言,陈胜吴广平地惊雷,起义之势便如星火燎原,烧掉秦朝半壁江山。

陈胜吴广首先做的,便是激化阶级矛盾,借力打力。

虽然前文说到二人如何“无中生有”,打造王者印象,但光凭舆论也不足以成事。

于是吴广趁押送队伍的县尉酒醉之际,多次扬言出逃,惹县尉当众侮辱自己,致使群情激愤,并在县尉拔剑时夺而杀之。

二人合力杀掉随行的两个秦朝官吏,使事态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在场众人也都卷入其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胜既“诉诸理性”,又“诉诸感情”,说道:“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首先,秦朝刑法严苛,未按时到达目的地当斩,即使免去这一刀,戍边艰苦也难以苟活,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随他推翻秦朝,自立为王,且能名扬后世。

陈胜逻辑严密,语言激昂,似乎处处为徒众设想,这种“一面提示”将他们引至不造反就没有活路的思维框架中。

陈胜的这一次讲话在他的王者路上极具里程碑意义,而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也算得振聋发聩之音。

但陈胜并不止于联络广大的农民阶级,原六国贵族遗臣、地方豪强都是陈胜网罗的对象。

虽然在阶级上他们是对立的,但反秦目的一致使他们暂时同心协力。

建都称王后,陈胜广纳名士豪杰,重用原六国将领,派他们分徇各地并策动各地起义。

这些举措的确增强了反秦势力,致使秦王朝采取行动时其版图已干疮百孔,群雄并起。

但另一方面也导致陈胜主力分散,失去控制权,最终败亡。

总体来看,陈胜在造势方面的技巧很成熟,他能够准确把握对象的心理,于大局之上估算得失,权衡利弊。

并且注意到语言、情绪、修辞等在宣传中的作用,所有行动不离战略目标,使人们由安于现状转为斗志激昂。

三:假借名望,集中权力

战争是人类史上最残酷、最荒谬的行为,战争的到来,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人和财物的损失,受益者却不过寥寥数人。

但是中外历史上都充斥着大量的流血牺牲,无数平民百姓奋起而图之,带领他们的无非那高高飘扬在空中的几个大字。

首先,“师出有名”,战争的发起必定不能以自己的野心为旗号。

从王朝更迭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历史事实上就是一部叛逆史。秦王朝开始,社会黑暗引起纷乱,从而建立新朝。

王朝末代衰弱又会引起反叛,周而复始。

但种种颠覆都伴随着响当当的口号和以公为大的理由,例如“诛晁错,清君侧”“奉天靖难”等。

在陈胜吴广起义中,陈胜的理由自然高大:“伐无道,诛暴秦”,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绝不会是当年田间地头与工友相约的“苟富贵,勿相忘”之私欲。

其次,陈胜的宣传战略最成功之处在于以扶苏、项燕之名起事,由此获得了楚地乃至天下人民的心。

扶苏公子是秦始皇长子,仁德有为,始皇本意传位于他,然权臣赵高矫诏传位于胡亥,并假传圣旨赐死扶苏。

天下人本就爱戴扶苏,在二世淫威下愈加感念。项燕为楚国名将,颇得楚地民望。

陈胜深知下层人民心意,但这二人的生死在民间也是未解之谜,所以他大胆借用二人 之名确是有胆有谋之举。

领袖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是难以估计的,对精神、信仰的影响尤其如此。

扶苏和项燕是“仁政”“亲民”的化身,陈胜重新开启了人民对这种社会的憧憬,即使不完全相信,也不愿意打破,这也是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自我麻醉和生存动力。

另外,陈胜称王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宣传策略。

据史料记载,陈胜入据陈邑后,父老豪杰拥他为王,谋士张耳、陈余却建议他重立六国之后再引兵攻秦,号令诸侯。

陈胜不听,自立为王,张耳、陈余之后说降陈王部下武臣,导致陈胜兵力大为削减。

虽然称王一事与其最终落败有间接关联,但不能否认这一行动在当时的轰动和反响。

没有建国称王,力量再大,也只是平民草寇组成的“义军”。

而称王后,一种光环和权威便油然而生,这种高人一等的地位使陈胜更便于辖制军队、将领,各地投诚也使得权力更加集中,有了与秦王朝对峙的基础。

陈胜通过种种“正名”的方式,逐渐摆脱了他乡野小民的身份,这种策略在之后历朝历代被运用地更加淋漓尽致。

普通农民利用自己的才智谋略迅速成为一方霸主,这中间俘获人心、运筹帷幄的本领不容小觑。

控制舆论有很多种方法,而陈胜聪明地选择了一种最直接有效而成本最低的,即使用宣传策略鼓舞士气,激发斗志,赤手空拳建立了张楚。

但他并没能坚持这种做法,不仅是局势变化,战争初期的策略不再适用,也因为陈胜称王后逐渐忽略了纠集人心的重要性。

当然,陈胜的起义仅仅六个月就破产了,这与军事与治理能力的欠缺是有必然联系的。

四:总结

古代平民起义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是因为受到打压而流产,也因为起义者最终加入封建统治者的队伍,放弃了原始的初衷。

反思起义之始,都是浩浩荡荡,穷尽头脑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但是失败的原因确实就像历史学家经常总结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局限他们的不仅是思想,更有学识、眼界。

陈胜这类人深知劳苦大众的心理和下层社会的人情世故,因此能很好地利用一定技巧获得普遍支持。

但真正融入大规模战争和政治斗争时,便经常呈现出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他在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在宫廷生活中的腐化堕落使他终究没能看见秦国的灭亡。

宣传策略是战争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战争胜败关乎战略武力,也关乎军心民心,只有统筹兼顾,才有胜利的希望。

陈胜吴广起义一事显示了战争中宣传策略的优势,但也暴露出这种策略效果的有限性。

中国古代战争形态多样,内部结构也纷繁复杂,以一场短暂的起义并不能概述整个战争史中宣传策略的情况。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古代战争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传播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如果用心研究,不仅是对史学方面的价值,也可能对当今传播策略和战争动员有一定 的启发。

此外,这样的研究将传播置于文化、经济等多领域的宏大叙事中,比之当今宣传策略研究主要用于商业价值可能有更丰富、更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