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百科 > 历史 > 正文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身份证人们是如何证明身份的

2024-08-13 11:41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身份证人们是如何证明身份的

身份证是今天国人证明自己身份的重要文件,外出办事时必须携带,否则寸步难行。

那古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也有身份证吗? 古人的确是有身份证的,但一般不是每个人都有。

在古代,政府官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

所以,古代有身份证的大部分都是官员,这种身份证属于职业身份证明。

全民持有身份证的制度,似乎只在战国时的秦国出现过,其创立者是商鞅。

战国末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为了有效控制民众,商鞅发明了一种照身帖。

据说这种照身帖由一块光滑打磨的竹板制成,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

秦国人必须有照身帖,如若没有便会被认定是黑户或者外籍非法逗留人士。

商鞅还规定:民众出行或者投宿旅店时必须携带照身帖,否则关口不可放行,旅店老板亦不得留宿,违者严惩。

照身帖可视为中国最早的身份证。

商鞅发明了身份证,最后却因自己的发明作茧自缚。

商鞅因变法得罪了很多人,在其后台支持者秦孝公死后,那些憎恨商鞅的人要反攻倒算,商鞅随即果断跑路。

然而,因为照身帖的问题,商鞅最终跑路失败。

明人余邵鱼的《周朝秘史》对这段故事有详细记载: 鞅走至函关,天色将昏,扮为商旅投宿,店主求照身之帖验之。

鞅曰:吾无照身帖。

店主曰:吾邦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徒,如有受者,与无帖之人同斩,决不敢留! 商鞅之后的历代王朝,只有政府官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身份证就仅局限官员阶层使用了,毕竟他们才是有身份的人。

隋唐时期,官员的身份证是鱼符。

鱼符的制作材料根据官位品级高低而不同,其中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材质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为银,六品及以下则为铜。

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部门和官位品级。

官员在执行公务或出入皇宫时须出示鱼符,类似于今天的工作证或通行证。

鱼符分左右两半,左符放在皇宫内廷,右符由持有人随身携带,这样可以验证鱼符的真伪。

鱼符的使用方法类似于先秦时就已有之的虎符,但二者的作用还是有区别的:虎符是用来调兵的证明,相当于今天的调令;而鱼符是官员人人持有,属于个人的职业身份证明。

今天,如果谁家找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女婿,我们常说这家人钓到了金龟婿。

金龟婿这一说法,就是源于唐朝的鱼符制度。

武则天之前,唐朝的鱼符是鲤鱼形的。

武则天称帝后,怕人们看到鲤鱼会睹物思人想起李氏江山,因为鲤和李同音,遂将鱼符改成了龟形。

龟在古代星宿崇拜中代表玄武,和武则天的武谐音。

这样,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就变成了龟符,于是就有了金龟婿的说法。

唐代还将鱼符制度推广到了海外,当时番国使者也都会领到唐朝政府发放的符。

这种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唐朝政府,雌符 有十二块之多交给番国来使带回去。

该国再有来使,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

到了宋代,鱼符制度渐渐被废除,官员的身份证变成了腰牌。

明朝的腰牌也叫牙牌。

牙牌的材质不再局限于金属,还有用象牙、兽骨、木材等材料制作的。

明朝的官方牙牌分五种,分别标记为勋、亲、文、武、乐。

《明史》记载:牙牌之号五,以察朝参:公、侯、伯曰‘勋’,驸马都尉曰‘亲’,文官曰‘文’,武官曰‘武’,教坊司曰‘乐’。

明朝时,不仅官员持有牙牌,大户人家的家眷仆从也携带腰牌以表明身份。

清朝的腰牌不仅要有姓名、工作、官位等,还要写上持有人的面部特征以防止别人冒用,已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了。

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身份证,用于特殊职业或临时事务时使用。

比如和尚的戒牒或度牒,用以证明其和尚身份,方便化斋和从事宗教事务。

古代的娼妓也有身份证,以证明自己的正规娼妓身份,方便业务开展。

前几年,重庆发现了一枚疑似清代娼妓腰牌的东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古代商人行商或举人赶考使用的路引等物,属于一种临时事务身份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更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介绍信之物。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身份证制度,诞生于民国时期的宁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夏省主席马鸿逵大肆搜捕镇压共产党人,并对所辖人口进行登记甄别。

1936年的某一天,马鸿逵无意中看到了《史记》里的《商君列传》,眼睛顿时亮了!受到商鞅照身帖的启发,马鸿逵在宁夏开始推行身份证制度。

当时的身份证叫作居民证,由白布制成,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着持有人的姓名、年龄、籍贯、职业,以及身高、面貌、手纹箕斗形状等个人特征,以这种居民证来甄别良民身份。

马鸿逵的发明,也算是以史为鉴了。